提案者:民革宁夏区委会
近年来,我区实施一系列农田水利和耕地质量建设项目,有效提升宁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耕地质量,但是目前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制约宁夏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少耕地质量建设中长期规划。当前,我区还没有制定耕地质量建设中长期规划,特别是缺乏针对不同农业区域制定的不同类型、不同侧重以及不同目标的耕地质量建设规划或具体指导意见。
二是耕地质量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亩均投资约1200元,仅能够满足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但在土壤改良、耕地地力提升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
三是耕地治理措施集约化程度不高。现阶段耕地质量建设各单项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善,但技术集成、综合治理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完善的耕地质量建设体系和提升耕地地力工作机制。
四是耕地质量监测成果缺乏共享。目前农田建设、农技推广、农村环保、自然资源等多个部门都在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和耕地地力提升工作,由于缺乏高效统筹和资源信息共享,项目和资金未发挥出最大效益。
五是耕地保护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目前,基层农业农村部门耕地质量建设相关工作暂未统一,由农田建设部门或农技推广部门承担,耕地保护队伍体系不够健全,影响耕地监管保护、耕地质量监测等相关工作和具体任务的落实落地。
二、意见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耕地质量建设中长期规划,配套我区不同农业区域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提升中长期规划,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创新等措施,统筹提高耕地质量和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力争在最短的时间使我区耕地质量提升1个等级。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保障耕地质量建设和连续治理,将耕地质量提升单独立项,积极争取科技部在“十四五”期间启动的“北方干旱半干旱和南方红黄壤等中低产田产能提升科技创新”等专项行动资金,加大耕地质量建设资金投入。
三是运用集约技术,推进耕地质量提升综合治理,大力推广耕地质量综合治理模式,集成工程、农艺、化学、生物等措施,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推行保护性耕作、种植绿肥等措施,优化种植结构,筛选耐盐、耐旱、抗倒伏等不同特性作物。针对不同耕地退化类型,选择适用的单项治理措施予以配套组装,发挥技术组合拳,科学高效提升耕地质量。
四是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和成果运用,由自治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建立健全各部门协同机制,加强对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共享,强化资源整合,统筹推进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和信息化平台建设,不断提高监测成果质量。
五是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通过顶层设计、完善职能、形成稳定的耕地质量保护队伍并建立各级专家团队,不断促进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与提升工作。
主办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答复意见:
在加强顶层设计,制定耕地质量建设中长期规划方面,利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结果,在查明、查清耕地土壤退化和障碍因素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宁夏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统筹谋划现有退化耕地治理、化肥减量增效、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深松深翻等项目,积极争取中央和自治区财政专项支持,加强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有效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制定《宁夏盐碱地综合利用实施方案》,采取工程、农业、化学、生物等综合措施,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因地制宜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在加大投入力度,保障耕地质量建设和连续治理方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永久基本农田为重点,合理规划建设布局,细化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指标目标,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新建高标准农田培肥改良,引导各地在高标准农田新建项目区将工程建设与地力培肥同步设计、同步实施,以机械深松深耕、增施有机肥、绿肥种植还田为重点,对新建高标准农田实施连续3年培肥改良工作,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耕层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针对耕地治理措施集约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加大绿色农田技术集成研究,立足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集成组装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模式,探索制定“土地平整、设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态良好”的绿色农田标准。开展数字农田建设研究,监测和采集农业气象、作物生产等全周期数据,构建覆盖农田基础信息、农田建设项目等农田信息大数据系统平台,为精准化施肥灌水、培肥地力、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在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和成果运用方面,建立完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对417个国家、自治区、县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布局进行优化调整,提高耕地质量监测的代表性、精确性和覆盖率。将土壤三普363个耕园地剖面样点全部纳入长期定位监测网络,增加点位数量,加大布点密度,提高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水平。建立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数据库,长期跟踪监测耕地质量变化状况,为保护和持续提升耕地质量提供基础数据。
在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结合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配齐区、市、县、乡四级耕地质量监测与保护提升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一支爱农业、懂耕地、懂培肥的专业技术队伍。组织科研院校及区、市、县土壤肥料专业技术人员成立全区耕地质量保护提升专家指导组,通过建立示范区、组织培训班等方式对县乡技术人员、生产经营主体技术负责人进行培训指导,提升一线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为全区耕地质量监测与保护提升提供技术保障。
(本报记者 单 瑞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