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 敏
“番茄种多久了?要防虫害了,打药时一定要注意把握量,不能影响农产品质量。”……数九寒天,自治区政协委员,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植物保护科科长、首席专家,自治区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服务“六特”产业(冷凉蔬菜和农作物)工作站牵头委员刘媛,每周总要抽出2至3天时间走进我区各地的设施温棚,指导农户开展病虫害防治,收集民情民意。
“履职+本职”齐头并进、同向发力,刘媛立足本职服务界别群众的工作方式,是政协委员通过履职平台常态化联系、服务界别群众的一个缩影。
委员唱“主角”,政协搭“舞台”。为更好推进人民政协协商工作向基层群众延伸做出有益探索和生动实践,2023年,自治区政协不断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链条,创建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站、界别委员工作室、委员会客室、委员联络小组等,建立常态化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履职新平台,探索出一条极具宁夏特色、服务为民的联系界别群众之路。
探索实践路径 全链条打造履职新平台
2023年,十二届自治区政协守正创新,提出“12324”总体工作思路,将“补齐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短板”写入其中。“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既是政协一大特色,也是一个薄弱环节。通过委员做界别群众的工作,就是‘一根头发’和‘一把头发’的关系,意义非常重大。”在自治区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自治区政协主席陈雍说,政协委员“自带流量”,政协要通过搭建平台,让有影响力的人去影响人、引领人,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在发挥已有平台载体作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搭建和创新更多适应时代要求、契合委员特点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平台载体,打通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方向明确、目标清晰,自治区政协各专委会不折不扣抓落实,探索实践路径,推动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不断走深走实。
2023年年初,十二届自治区政协参照全国政协做法,在界别中新增设“环境资源界”,由来自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地震等领域的12名委员组成。新界别、新气象,2023年5月4日,自治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在宁夏环境科学研究院揭牌成立首个环境资源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联系点,这也是本届自治区政协首个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站(点)。
“环境资源界别群众联系点的成立为在环境资源领域工作的界别群众搭建了一个表达呼声诉求、提出意见建议、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的好平台,今后要充分发挥环科院专业团队优势,以联系点为依托,配合自治区政协环境资源界别委员做好联系和服务界别群众的工作。”宁夏环境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
由点到面、次第展开,一子落满盘兴,自治区政协9个专委会依据各自特点,结合实际纷纷建立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站(点)、界别委员工作室和委员联络小组、委员工作室、委员会客室70多个。
一室一特色 一站一品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自治区政协在“如何完善”“怎样落实”上做出积极有益探索的同时,更在“你有我有,你无我有,你有我特”上下功夫、求突破、见实效。
“六新六特六优”产业是我区精准定位,集聚优势,擘画出的经济发展新引擎、对外开放新名片。自治区政协经济委员会围绕“六新”“六优”产业,兼顾委员从事的行业和领域,成立11个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活动站,将委员履职阵地建在产业链条上,坚持“一站一群体、一站一品牌”,打造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的直通平台,在助力为企优环境、为民办实事中发挥积极作用。
聚焦“六特”产业,自治区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成立葡萄酒产业,枸杞产业,牛奶、肉牛、滩羊产业,粮食产业和农业科技产业5个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点,并将专委会委员分派到各工作点,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专业优势、界别特色,常态化联系界别群众,与群众“面对面”,与民意“零距离”。
自治区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马波介绍,35名政协委员采取谈心谈话、走访调研、政策咨询、技术指导、科普宣传等形式开展联系服务界别群众活动68次,联系界别群众1147人次,真正把“委员作业”写在界别群众心坎上;聚焦产业发展成立6个专家委员服务“六特”产业工作站,深入田间地头和消费市场,开展送技术、送服务、送政策“三送”活动69次,助力自治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履职阵地+重点产业”,折射出自治区政协常态化联系界别群众平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履职自觉。如何让委员主体作用更充分地发挥,需要政协组织的创新与实践。 (下转04版)(上接01版)
自治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在首创开展界别群众联系点工作基础上,探索建立“线上+线下”委员工作室,搭建网上互动交流平台,促进政协委员与界别群众“零距离”交流。委员们通过网上委员会客厅、“微协商”等专栏,积极做好界别群众引导工作,扩大社会共识,真正使互联网成为政协履职的增长点、新平台。
自治区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根据联系的6个界别委员特点,按照最有利于界别群众需求,最有效发挥界别委员优势的原则,“以面覆盖、以线串联、以点结合”设立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室、委员联系社会组织等。
“以科技界别为例,委员大多来自企业,依托所在企业更利于发挥委员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性。通过分散布‘点’,为基层反映问题建立更多直接出口,进一步拓展‘面’和‘线’的触角,便于更加直接收集掌握民情民意。”自治区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赵利宁介绍,联系界别群众是一项探索性工作,应积极发挥委员个人灵活度高等优势,采取“小群多路”的方式,使界别联系群众开展的形式、方法更加丰富,也使委员的自主性、可选择性更加多样,牵引提升界别联系群众工作的实效性。
围绕主责主业,自治区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根据自治区政协“12324”总体工作思路,彰显界别特色,发挥界别优势,在五大宗教团体办公点和4个宗教场所设立“自治区政协民宗委宗教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点”,并建立“委员工作室(点)+协商在基层+提案培育+社情民意收集点”模式,推动“群众在哪里、委员的工作就在哪里”的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机制,扩大委员与界别群众的联系面,把履职阵地向基层前移,努力打造委员与界别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的平台。2023年,民宗委开展丰富多彩的界别活动,组织少数民族、宗教界及民进界别的委员和界别群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国式现代化作新贡献”为主题开展委员会客室活动;就群众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召开界别委员活动和委员恳谈会;组织“委员沙龙”活动,在学习交流中,增进相互了解,激发履职热情;开展“书写”《宁夏回族自治区宗教事务条例》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履职本职齐发力 激发委员新活力
“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平台要建在群众能找得到、进得来的地方。”2023年11月28日,自治区政协“郝运清委员会客室”挂牌,会客室由自治区政协委员、国浩律师(银川)事务所权益合伙人郝运清牵头,专业特长和政协履职同时有效发挥。
郝运清所在的律所为230多家单位担任法律顾问,每年办理近2500件案件,社会联系面广、影响广泛,希望通过委员会客室这个平台密切联系界别群众,广开言路充分听取界别群众的意见,征集社情民意信息和协商议事议题,宣传法治理念,用律师专业知识解疑释惑,为界别群众疏解情绪、解决实际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打通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最后一公里”,广大自治区政协委员全情投入,沉到基层、融入界别群众,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履职尽责。
2023年6月,肉牛价格持续走低,为有效应对下跌形势对农户的影响,服务“肉牛”产业工作站5名政协委员开展联合调研,形成《近期肉牛价格下跌对肉牛产业的影响情况》调研报告,固原市政府高度重视,6月8日,政府办印发《关于促进当前形势下肉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十条稳定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对肉牛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回望2023年——自治区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现代服务业活动站牵头,组织43名大中小微现代服务业企业负责人与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等7家单位负责人齐聚一堂,聚焦提振服务业发展信心主题,建言献策、凝聚共识;在自治区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数字经济领域活动站,经济界别、无党派界别委员和数字经济领域相关企业负责人、区内外专家等,共议推动我区数字经济发展的相关话题;在银川中关村协同创新展示中心和雨林空间,自治区政协委员联系工业环保节能行业界别群众活动站委员和界别群众代表齐聚一堂,共同交流当下工业环保节能行业发展面临的新趋势;在自治区政协“储建平委员会客室”,政协委员、乡镇村干部代表和相关部门围绕“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新突破”协商议题敞开心扉、交流探讨;在隆德县沙塘镇张树村养殖户家,肉牛产业工作站牵头委员谢建亮走村入户送技术、送服务,在联系沟通中听民意、解难题……
在网上,也有“委员会客厅”的云平台——蔡进军委员会客厅探索生态保护修复有哪些值得总结推广的经验;周建伟委员会客厅探讨黄河治理和保护还存在哪些不足或问题;赵利宁委员会客厅为“深化‘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建言支招……委员与界别群众可以全时空“屏对屏”交流、“键对键”互动。
从城市到农村,从企业到养殖园区,从线下到线上,界别群众在哪里,自治区政协常态化联系界别群众平台就建到哪里,不仅彰显了一线性、下沉性、开放性,也实现了联系服务的广泛性与界别群众的代表性相结合,真正达到团结一界、联系一方、服务一群的效果。
片片枝叶集成密林,涓涓细流汇成大海。2023年是十二届自治区政协探索建立常态化联系界别群众平台的起步之年。新的一年,自治区政协将在已有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站(点)的带动下,逐步建立完善更多联系紧密、服务精准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平台,继续加强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广度、深度、频率和效力,深化“点、线、面”相结合的全链条平台体系,架起一座座委员与界别群众心连心、共发展的“连心桥”,聚焦履职主责主业,高质高效开展系列活动,汇聚起助力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政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