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振星
城市书房作为公共图书馆外延的公共文化设施,既能为市民提供“精神文化粮仓”,又能提升城市的品位和文化氛围,打造出一道道引人注目的城市文化风景。自治区两会召开在即,记者走访部分市民,聆听他们对做好公共文化设施的新期望。
“我非常喜欢阅读,大学时期总是在学校图书馆里看书、学习。工作后,单位和家附近没有合适的场所,距离图书馆也比较远,很少有机会享受阅读时光。”家住西夏区的市民张娜说,目前银川市三区城市书房数量较少,分布不均,不能满足市民日常阅读需求。希望充分利用城市中的闲置楼宇、厂房以及老旧建筑,合理规划布局,打造特色城市书房,不断延伸阅读空间的触角,有效解决市民公共阅读“最后一公里”。
银川科技学院教师卢琴有两个孩子,她认为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在校园、家庭以外多为孩子打造适合阅读的便利场所非常重要。卢琴希望,在城市书房中增设儿童阅读区、读书分享区等,定期开展亲子故事会、青少年阅读风采大赛、名人讲座等活动,引导孩子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建设“书香城市”,营造浓厚的人文关怀氛围。
走访中,很多市民都希望政协委员多关注我区各地城市书房建设情况,加强文化软环境建设,就此提出相关提案,助推“书香城市”建设,让城市氤氲浓浓书香,让市民悦享阅读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