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红霞
每一座城市繁荣发展,无不凝聚着进城务工人员的汗水。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在城镇落户、成为“新市民”,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共享发展成果,不仅事关进城务工人员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影响着城市发展的潜力和后劲。自治区两会即将召开,进城务工人员有什么新期待?记者进行了采访。
“2023年11月停工后,我就回到利通区帮媳妇卖早点。”日前,接到记者的来电后,钢筋工金风其谈起了自己的近况。今年40多岁的金风其,出生于利通区上桥镇涝河桥村,初中毕业后便在全区各个工地从事钢筋工,一干就是20多年。如今,他在我区钢筋工行业也算小有名气。2023年8月,他参加了银川市“新光耀杯”塞上建筑工匠技能大赛,荣获钢筋工工种第二名。
金风其说,在混凝土浇筑之前,钢筋的绑扎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保证着钢筋定位的准确性,目前钢筋的绑扎主要依靠人工,年轻人觉得非常辛苦,愿意干的少之又少,熟练的钢筋工大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金风其希望,能增强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的归属感。各社区能将辖区内进城务工人员纳入日常服务范围,让他们享受到社区各项文体设施。
“回到老家我是农民,进到城市我就成了进城务工人员。”来自甘肃省平凉市的农民工刘捉全,从事家装泥瓦工20多年。刘捉全干活精益求精,赢得了客户的认可,不愁没活干。“年年外出打工,没有稳定的‘家’。”刘捉全希望,惠及进城务工人员的各项政策能更加灵活,服务渠道更加畅通,让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有个稳定的家。愿城市以更多的人文关怀、更完善的制度设计、更宜人的环境吸引进城务工人员,让每一名进城务工人员都能满怀憧憬而来,安心放心留下,充满信心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