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嵩
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山东青州人石茂华以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在秋季由固原去往花马池防秋的路上途经八营牧马苑时,曾作诗一首《防秋过八营牧儿苑》:
万骑如云野径微,惊鸿遥过塞垣飞。
那堪朔气侵征幰,更际秋风上客衣。
牧马苑中思騄耳,硖城门外敞牙旗。
壮心直逐伊吾北,驻节邮亭对晚晖。
这首诗刊在《万历固原州志》下卷“文艺志·诗”中。诗作主要描述了主人公即石茂华率领大军前往花马池路过八营牧马苑的情景。开头就气势如虹:“万骑如云”、惊鸿遥飞,形容军马车队阵势很大;紧接着道出“朔气侵幰”,“客衣”秋寒,表明塞上的季节到了秋天已经渐趋寒冷。“征幰”是指出征的战车上所悬挂的帷幔。同是明代的徐熥在《送黄居约司理英州》一诗中也有类似的描写:“曲江柳色迎征幰,庾岭梅花照锦袍。”五六句触景生情,更进一层:看见眼前的牧马苑,想到了“騄耳”,作者的意思是牧马苑就应该牧养更多的好马良驹。騄耳亦作“騄駬” ,传说是周穆王的八骏之一。《竹书纪年》卷下记载:“(周穆王)八年春,北唐来宾,献一骊马,是生騄耳。”“硖城门外敞牙旗”,硖城即细腰葫芦硖城,址在距固原州城东北150里处,是通往韦州、灵州的重要关城要塞。“牙旗”指的是古代官署所树立的旗帜,也指旗杆上饰有象牙的大旗,多为主将主帅所用。宋代陆游《将至金陵先寄献刘留守》诗云:“别都王气半空紫,大将牙旗三丈黄。”诗的结句则表达了作者胸怀壮志、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心直逐伊吾北”,“伊吾”是隋唐以前新疆哈密的古地名,这里代指驱逐“胡虏”到更北更远的地方,但此时此刻“驻节邮亭对晚晖”,也许襟抱还没有实现,面对夕辉生出的是淡淡的惆怅。
石茂华一生两次出任三边总制,这首诗明显是第一次出任时写的。因为后一次是万历十一年正月(1583年1月)任的,5月即因病“乞归”,病逝于返乡途中,令人唏嘘。他在第一次任期内数次平息内外兵乱,增修固原外城,颇有政绩,为后人铭记。石茂华能诗善文,为宁夏留下了许多个人作品。《万历固原州志》下卷收录有他的记文两篇《固原州儒学建尊经阁记略》《乐溥堂记略》;诗作多篇,名作如《防秋至花马池》《中秋登长城关楼》《提兵防秋宿平虏所》以及《秋日登镇西楼》等。石茂华的诗作基本上属于边塞诗的范畴,多是描写军旅戍边的艰苦生活,同时也有边地风情和人民困苦境况的一些描写,比较接近历史现实。可以说,诗记录了石茂华所处时代的个人社会活动及其环境、时事,无形中也记录了历史,为后世了解固原乃至宁夏明代后期政治、军事、历史、地理等实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石茂华在诗中提到的“八营”是清水河流域明代的一处养马苑。《民国固原县志》地理志“形胜”记载:“八营:自头营至八营,势如连珠,又如脊柱,连接项颈之治城及大营,亦各有间道可达也。明总制杨一清、曾铣先后完成之。”又在建置志“城寨”条下指出:“头营至八营均有堡寨,明巡抚杨一清所筑。今多坍塌。”实际上在固原以北100多里的川道上分布着8个营,既是为历代朝廷提供军马的牧马之地,也是具有军事性质的“镇戎”堡寨。明嘉靖时三边总制杨一清整理马政,修筑马厩,设立了头马营、二马营、三马营至八马营,是属于开城苑管理的八营马房。开城苑驻头营,领南北长120里、东西阔80里牧地,沿清水河两岸设置8个马营(今头营至八营即是)。在杨一清的治理及苦心经营下,8个营的马政很有起色,一扫明永乐年间管理不善的积弊,牧养马匹最高时达到了3万多匹,出现了如《明经世文编》所载:“草场地复、牧军数增、城堡相望,苑厩罗列、孳牧之观、稽考之法粗皆就绪”的局面,同时固原以北防御的军事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加强。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昔日的马营今天已经发展成了村镇,“马”消失了,只剩下了头营、二营、三营至八营这些带有浓厚历史色彩的地名。
这里有必要再赘述一下清代时的固原“十景”之一的“七营驼铃”,它毕竟与“营”有关,也可以从中了解一下固原古代地方名胜文化。“七营”古称镇戎守御千户所、通远寨、七马营,是杨一清督理马政时屯养军马监牧的第七营。明清之际,由固原州城北通往中卫、灵武、花马池(盐池)等处,必经七营,特别是清代盐运商贩的车队、马队、驼队往来不绝。而其中又以驼队最具有传统运输特色,驼鸣声声回荡于古道,给空旷辽远的大地增添了几许边塞独特而凄清的景象,遂演变为固原一景,颇具历史人文色彩。清代文人王学周作有一首《七营驼鸣》的律诗,描绘了这一情景:
参横月落夜迟迟,络绎鸣驼任所之。
朝饮长城环毳幕,远来瀚海识羌旗。
盐茶春暖开屯际,水草秋高出塞时。
明驿汉营今尚在,筹边何以策安危。
这首诗选自《宣统固原州志》,作者王学周,字仲篪,地方史料记载其为清代山西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其余事迹不详。星辰寥落、月夜沉沉,络绎不绝的商队驼声打破了寂静的夜空,随意鸣叫;早晨还在长城边上围着毡房饮水,这些驼队插着“羌人”的旗帜,说明来自于浩瀚遥远的沙漠之地;春暖花开正是屯边堡寨盐茶开市交易的季节,秋天水草丰茂时又到了返回塞外的时候;明朝的驿站边汉代驻军的营垒遗址依稀尚在,但历代筹划防守和经营边地的策略为什么没有彻底解决这里的安危?一个反问,映衬出了作者所处清代边地和平安宁、贸易往来频繁的祥和景象。诗虽然是写景,但目的是歌赞。清人入关之前,本是中原王朝眼中的“胡虏”,入关之后,满蒙和亲,从而解决了历史长期以来的边塞战争问题,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现象。固原从明朝战时的“九边”重镇之一逐渐跌落为清代的一个普通州县,昔年防御堡寨、养马军屯也演变成了贸易集市,时代大起大落地变化,能有几人识得透其中的波诡云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