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北鱼池今昔

张 嵩

明代诗人为宁夏固原留下了数首《北鱼池》的诗。北鱼池是明代固原的一处风景名胜,它具体在今天的什么地方,还需探寻一番。据《万历固原州志》上卷地理志“山川”记载:“暖泉,在州北五里。隆冬不冻,流入清水河。总督石公,建亭于其间,匾曰‘乐溥堂’。”石公就是明万历年间以兵部尚书衔兼任三边总制驻节固原的石茂华,他曾写有一篇短文《乐溥堂记略》,载于《万历固原州志》下卷文艺志“记”中。这篇作于万历五年(1577年)孟春的记略讲得很清楚:“原州之北五里许,有泉焉,俗呼为北鱼池。冬不冰,中有鱼,湛泓渊亭可数十亩,谓非一胜地哉!”本来只是一个流泉积水的池子,而非名胜,经过固原兵宪刘伯燮、总戎孙国臣的“经营”,方才有了“正堂三楹,后为小亭,水中有洲,亦树小亭于上”的一处可供军民商贾游览的地方。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冬不结冰,是一个暖水泉。明代的驻地官员也就有了一些游观此处的诗作,为后人留下了点滴关于北鱼池的资料,算是有些情趣。后来担任三边总制的刘敏宽就写有一首《北鱼池》的诗:

山下蒙泉壮塞头,凭高一揽入清幽。

濯缨可是沧浪曲,浣俗何须阆苑州。

特地风云神物待,漫天星斗瑞湍收。

圣明应借银湾润,涤荡妖氛亿万秋。

这首七言律诗选自于《万历固原州志》下卷“文艺志·诗”。作者刘敏宽是明代山西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人。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以巡抚延绥兵部左侍郎升任陕西三边总制驻节固原。在任期间,他最大的贡献就是主持纂修了《万历固原州志》。刘敏宽作这首诗的时候,距离石茂华题写北鱼池的匾额已经过去了近40年,真是光阴流转,但河山依旧,胜迹仍在。实际上北鱼池并不是很大,作者却以近乎夸张的手法对北鱼池进行了描绘,把这里比作是“阆苑”,因为“上有瑶池,下有阆苑”,都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还作了进一步描述“特地风云神物待,漫天星斗瑞湍收。”此地此景此情,让人无限向往。当然重要的是诗的最后归结:“圣明应借银湾润,涤荡妖氛亿万秋。”借以歌颂“圣明”,祈愿皇恩浩荡,用以荡涤“妖氛”,算是表明了一种决心,这也是封建时代官员担当的职责所决定的。同一时期,时任固原兵备道的董国光写有一组三首关于北鱼池的诗,诗名是《仲夏望日同祁冠军陪司马刘公观鱼池时苦旱》:

其一

北郊谁为辟芳塘,一鉴澄澄贝阙傍。

原上山光极目迥,坐中潭影逼人凉。

乱流时见凫鸥狎,断岸风来芦荻香。

好景天呈共啸咏,侧闻司马赋濠梁。

其二

碧波浩渺拥蒹葭,神物若凭荡日华。

润世何当为澍雨,洗兵直欲净胡沙。

龙宫近锁潜虬宅,鱼穴遥通泛海槎。

我自临渊念遗孑,云雷怅望起天涯。

其三

佳陂汇注关西头,长日清风万象幽。

对面开轩闲野照,忘机浴鸟集沙洲。

晴岚远黛插天起,古戍荒烟匝地收。

为向灵源控吐纳,阴阴水树欲生秋。

这组诗也是选自《万历固原州志》下卷“文艺志·诗”。司马刘公就是当时的三边总制刘敏宽,祁冠军不详,可能是董国光的同僚。董国光等人于某年夏季的农历五月月圆之日(即望日,指月亮圆的那一天,通常指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陪同长官刘敏宽来到北鱼池,时值大旱,一行人或是查看水情,或是准备祈雨(池边建有庙宇),此组诗的背景当是如此。董国光是明代山东滕州人,进士出身。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以右布政使任固原兵备道,他曾参与由刘敏宽撰写的《万历固原州志》的校审定稿。第一首诗表明了北鱼池的方位在固原北郊,并描述了周边的风光及池中的景色:鱼鸥相戏、风来芦香,真是一派“好景天呈”,同时也不失时机地对刘敏宽的诗作《北鱼池》进行了赞美。第二首借眼前景象抒发情志,不仅希望“润世”当该有“澍雨”,而且“洗兵”更要荡“胡沙”,表现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第三首更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愿望,但得“佳陂汇注”“灵源吐纳”,而使“清风万象”“水树生秋”,看似是现实的描写,实际则蕴含着作者的理想。兵备道主要负责分理辖区军务,监督地方军队,管理地方兵马、钱粮和屯田,维持地方治安等,是集军事、监察大权于一身的重要官员。从诗中可以看出,董国光还是很有责任感一位封建时代官员。

北鱼池作为固原的一处名胜,历经数百年变迁,至今依然存在,殊为难得。清与民国乃至当今的志书对“北鱼池”都有记载,其悠远的历史十分清晰。到了清际,因固原西面、东面各有一个“海子”,分别称作“西海子”和“东海子”,北鱼池位于州城之北,也逐渐被称作为“北海子”,北鱼池的名称渐渐被人们遗忘。《宣统固原州志》地舆志“山川”记载:“北海子,在城五里,或名为暖泉,隆冬不冻。”《民国固原县志》记载:“北海,一名暖泉,在县北五里。阔数十亩,深丈许,水泉翠潋,隆冬不冻。”固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19年编纂的《固原知识词典》对“北海子”的最新表述是:“北海子,湫池。古称龙泉水、暖泉、白玉池。位于原州区清河镇十里村四组,东临清水河西岸约500米,南距固原市区约3000米,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90米,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一泓清水,隆冬不冻,四季长流,俗称其为暖泉。”“明万历初年,固原军民看到北海子古庙塌毁,园林建设毁于兵燹,在湖中的小埠上盖起了三楹正堂,三边总督石茂华亲笔书写‘乐溥堂’匾额,又整修了园林和道路。同治兵燹,清末重修。民国年间,军阀混战,已成清冷荒凉世界。1982年,固原地区林业局动员民工除湖内淤泥,投放鱼苗,整修堤岸。群众集资在原址建起庙宇,恢复原貌。”对“北鱼池”的前世今生作了概述,使人一目了然。

北鱼池、白玉池也罢,暖泉、北海子也好,它总归留存了下来,不像明代固原的“南池”早已消失了踪影。看似一泓清水,经年不冻,其实承载着的是历史文化。仅在北海子四周生长的郁郁葱葱的古老树木就有200余株,其中树龄达到120年的古柳有6株,更有两棵最大的树龄接近200岁,足以说明北海子历史的悠久。如今来这里休闲游览的人们,也许并不关注北鱼池或者北海子的过去,但它的故事在明代以前就已经开始了,讲述至今其实彰显的是一种文化现象的流传与进步,韵味当是深长而持久的。

--> 2023-12-06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68422.html 1 北鱼池今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