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嵩
《宣统固原州志》卷八“艺文志”选有明代诗人赵时春的两首以当时在固原南池泛月为内容的诗作,一首七言歌行,一首五言排律,前者空澈清明、意绪悠远,腾龙化雨、金波荡漾;后者花底星河、尊前凫雁,兰舟张筵、风流雅趣。两首诗作使月光之下的南池如梦如幻,不仅诗意盎然,而且犹如画图,风光占尽。不得不感叹赵时春是写景抒情的高才,更是怀古幽思的妙手。诗之美,读来赏心悦目,但南池何在?它位于固原历史的什么地方,一个景色绝美的去处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思。先来欣赏一下这两首诗作的“月色”,再去探寻南池的“根由”。第一首七言歌行《固原南池泛月》:
四郊芊霭夏容多,玉关无事遍笙歌。
原州城南青草碧,流澌淡荡生微波。
波光潋滟浸塘苔,芳辰乐景仍相催。
尚书既携二妙至,戎司亦领三驱来。
遂使炎蒸化时雨,忽于苍莽听殷雷。
殷雷时雨何浩渺,众峰突兀云徘徊。
烟水茫茫同一色,凌风始觉临高台。
彩虹欲射青海石,赤霞初映白龙堆。
须臾长空净如拭,万山洗净无尘埃。
黄鸭花凫池头集,放舸解缆旋相及。
宛转中流箫鼓鸣,沿洄两岸蒹葭湿。
天清地静悄无声,一轮明月当空立。
桂影光吞玻璃寒,金波隐映鳷鹊急。
金波桂影寂无涛,绿漪玉镜两争高。
势倾斗柄回南极,中涵太虚沉碧霄。
只疑蟾宫失雪兔,翻于水殿踏冰绡。
池里潜虬徒偃蹇,野外还飙吹泬寥。
泬寥鹤驾去仍还,时时此地会群仙。
君看南池泛舟夜,岂减兰亭修禊年。
诗38句,用了5个韵。明月当空,烟波浩渺,随着节奏徐徐读来,仿佛亲眼看到了数百年前南池的月色,似乎侧耳听到了那时候南池的涛声,一种忘却历史时空,与作者同舟共游、观月赏景的惬意油然而生。查《赵时春诗集》(2006年政协平凉市委员会编,内部刊行)该诗编在卷二“嘉靖乙未赵浚谷诗集”中。乙未即嘉靖14年(1535年),这首诗应是此年创作的。赵时春嘉靖五年(1526年)会试第一,中进士,选庶吉士。六年,(1527年)调兵部武库司主事。九年(1530年),因上疏惹怒嘉靖帝被黜为民,此后赵时春便居于老家平凉,直至十八年(1539年)才起用为翰林院编修兼司经局校书。他在乡9年,多次到周边游历,与当地官员交往。《固原南池泛月》在他的诗集中全名是《固原南池泛月奉陪唐尚书与刘总戎段正郎樊兵宪同舟》,看来其他人都是“奉陪”,主角是“唐尚书”。唐尚书何许人也,他就是嘉靖十一年(1532年)领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的唐龙。唐龙字虞佐,号渔石,浙江金华府兰溪县(今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正是他修建了这个南池。在南池泛舟赏月,无非两层意思,一是官场相互捧场、结交、照应的需要,历代皆是如此;二是“唐尚书”主持修建了南池,是一个游玩的好去处,大家自然赏光。另外旧俗每年三月上旬的巳日(农历三月三日)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所以赵时春在诗的结局有“君看南池泛舟夜,岂减兰亭修禊年”的说法,“修禊”就是消除不祥的意思。再看另外一首五言排律《固原南池月夜陪刘松石尚书》:
朱明初送夏,黄叶已惊秋。
绝塞金光荡,中天玉镜浮。
开帘翻宝靥,鼓枻送兰舟。
花底星河动,尊前凫雁悠。
张筵溥露下,转席清风流。
轻浅抵云汉,飘飖上斗牛。
高情同谢傅,发兴自庾楼。
喜接龙门会,叨陪濠上游。
百篇惭拟李,一纸固称刘。
角鼓喧初夜,旌旗满上游。
岂须横槊赋,已办折冲谋。
他日凤池去,还看伊吕俦。
嘉靖十八年(1539年),即将重新起用的赵时春再次来到固原造访时任兵部左侍郎、总制三边军务的刘天和,与其一块“泛月”南池并作了这首诗。刘天和,字养和,号松石,湖广麻城人。明朝名臣、学者。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嘉靖十五年(1536年)到任三边总制。期间蒙古吉囊部入寇凉州、宁夏等处,刘天和率军将其击败,名震一时。刘天和平时留心医药,辑有《保寿堂经验方》四卷,为《本草纲目》所引用。这首诗极尽笔触描绘了当日“泛舟”南池的欢乐情景。整首诗对仗工整、用典灵活,语言清丽、怀古抒今,并对“刘尚书”进行了赞颂。那么“南池”究竟是何来历,处于当时固原的什么方位,有必要作一探究。《民国固原县志》卷二“山川·水系·泉”载:“南池,在县西南240里的王家原庄。两山崩坠,潴水谷中,面积约有顷余。”这里离州城太远,显然不可能是官员们游览的去处。再翻阅《万历固原州志》,其上卷“地理志·山川”记载:“鱼池,在州城南三里。池上有亭,名后乐。嘉靖乙未(1535年),总制唐龙建后乐亭三楹,碑楼一楹,皆向南;清风亭三楹,北向。凿池引流,水周回台下;架两浮桥,以济池外。南建对泉亭三楹,东待月亭,西迎晖亭,至今仅存。”这也就对上了赵诗所言“原州城南青草碧,流澌淡荡生微波”的情景。南池其实就是一个鱼池,面积应该不是很大,但能荡舟。岁月变迁,到了民国时南池早已不存,所以《民国固原县志》没有记载就很正常了。在赵时春之后大约过了三四十年,有一个萧禀的官员写下了一首七律《重九总督高公月饮南池》:
五原秋日驻干旄,万里风烟拭宝刀。
把菊无心频望远,些觞有客共登高。
飞鸿不递思乡梦,倚棹偏惊驾海舠。
惆怅龙山虚胜赏,知公王事独贤劳。
这首诗选自《万历固原州志》下卷“文艺志·诗”。萧禀是江西万安(今江西万安县)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曾以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这首诗应是陪高姓总督重阳日泛舟南池赏菊观月的感怀之作,前有豪气,后竟惆怅,也难为职守边防的这些官员了。
南池在明代虽是一处景观,但留存下来的只是当时官员们游玩的场景,还是通过官员的诗作记录的;普通人是否来此一游,没人知道,与南池一样早已湮没在了历史深处,无迹可寻。如今固原周边水上公园及湿地随处可见,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谁是官员,谁是百姓,已没人去关心这些个事情了,有兴致的文人也时常有歌吟的诗作见诸于报刊,比古代官员的诗作也差不了多少,就看能不能传世了,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