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郝 婧) 近日,记者从吴忠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现场观摩推进会上获悉,红寺堡区委政法委探索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实体化运行,构建了移民区基层社会治理“神经网络”,综治中心的“大脑中枢”作用有效发挥。
据了解,红寺堡区区级综治中心整合信访接待、纠纷调处、劳动仲裁等构建“十中心合一”的联动平台,采取“常驻+轮驻、随叫随驻”相结合方式,6个部门15人常驻中心,实现矛盾联调、问题联治、资源联聚。做实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构建广覆盖、无缝隙、零距离的城乡社会治理“一张网”。调整优化网格布局,将全区按区域划分成535个网格单元,配备网格员533名,推行“1+X+N”网格员队伍建设模式,每个网格除配备1名专职网格员外,可按需配备若干名网格协管员、网格公益员,实行网格统一规划、资源统一整合、人员统一配备、信息统一采集、服务统一标准。建立“网格+治理”“网格+服务”的网格架构,整合(村)社区内党建、政法综治、民政等各类网格,明确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矛盾纠纷、民生服务等职责,推进“多网合一”,打造“全科网格”。全区网格员采集管理辖区信息30余万条,排查矛盾纠纷1448条,实现了“人在网中管、难在网中解、事在网中办”。
探索建立“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机制,以“三官一律师一员”为主体,定期进村入户,开展普法宣教,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共有1016名法律明白人活跃在社会治理最前沿,成为基层治理不可或缺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