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 敏 文/图
8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终身荣誉奖”、宁夏十大贡献奖、宁夏首届十大杰出志愿者之一、第三届最美银川人……这些闪亮荣誉的获得者是今年44岁的王洪斌,自治区审计厅食堂的一名普通职工。25年来,王洪斌坚守“一辈子做好事”的人生格言,以一颗火热而平静的爱心,谱写出一曲曲真善美之歌。
“宁夏献血第一人”“宁夏献血状元”是王洪斌身上最显著的标签,他的献血情结还得从19岁时说起。有一次他在电视上看到白血病患儿需要输血后,不顾家人反对,执意要为患者无偿献血,这一献,王洪斌就坚持了25年。“现在我已献血282次,平均一年献血11次,几乎每月献血一次。人要在爱心中活着,每当想到自己无偿献血可以拯救病人生命,我就非常自豪、欣慰。”每次提到无偿献血,王洪斌总是谦虚地说。
2002年初,为了满足临床用血需求,宁夏血液中心开展了机采成分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血小板,王洪斌又成为宁夏第一个无偿捐献成分血的人。每次血液中心出现告急情况,只要达到献血合格期限,王洪斌就会去献血小板。2004年,他完成了自己多年的心愿,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志愿者,随时做好为适配患者提供捐献的准备。奉献爱心,献血助人,在王洪斌看来很平常,问及身体状况,他总是笑称:“没什么大的影响,我身体棒棒的!”喜欢骑单车运动的他,经常和朋友从银川出发前往周边县(区)锻炼身体。
“那一段传递路程我将铭记一生。”2008年,奥运圣火传遍神州大地,作为宁夏“献血状元”,王洪斌成为中卫市奥运火炬手之一。当年,他个人累计无偿献血总量超过4.4万毫升,相当于一个正常人血量的9倍多。
2016年4月27日,王洪斌走进中国红十字会宁夏分会,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上庄重签字,这意味着他愿意将自己的肾脏、肝脏、心脏等所有器官全部捐献,以此挽救更多人的生命。这一天,正值他37岁生日,“礼物很有意义,人在爱中活着,有爱,我们的社会才会更美好,能帮助更多的人,奉献才更有价值。”
不仅如此,王洪斌还尽己所能地无偿资助困难学生。2013年,在宁夏的“千里寻单亲”活动中,王洪斌和朋友骑单车从银川出发,耗时5天半,行程1200公里,到南部山区寻找贫困儿童。家住海原县官桥乡的李金虎、马东东、段雪就是王洪斌此行资助的对象,“父亲去世,母亲精神病,无依无靠,实在无法想象他们今后的生活。我能做的,就是尽力帮助他们完成学业!”王洪斌和朋友悄悄将钱塞到孩子们的手中,还买了很多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自此,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去看望这三个孩子,详细询问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尽己所能为他们送去关爱。在工资收入有限的情况下,王洪斌已资助了8名家境困难的学生,直至他们走出校园步入社会。
近年来,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落实,劳动技能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王洪斌发挥自身优势,义务担任银川市兴庆区第十二小学劳动教育课外辅导员,经常来到校园、走进课堂,教孩子们各种美食的做法,助力孩子们增进劳动知识、强化劳动技能、培育劳动美感、强健劳动体能,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工作中,王洪斌兢兢业业,用精湛的厨艺为大家烹饪美食佳肴,广受好评;在公益善举中,他25年累计献血12万毫升,相当于30多名成年人的血液总量。无私做好事,弘扬“真善美”,做善事不难,难的是坚持,王洪斌用行动证明自己不变的情怀,用执着与坚韧走出了普通人不凡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