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六盘山诗风炫明清

张 嵩

《宣统固原州志》卷二“地舆志·山川”载:“六盘山,在州西一百一十五里,为境内最高之山。”《固原市志》记述:“六盘山,又名陇山。古籍中曾称之为‘泾谷之山’‘洛畔山’‘大陇山’‘大关山’‘岳山’‘鹿盘山’等。是我国主要的南北向山脉之一。位于宁夏南部固原地区宁、甘、陕交界地带。”“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10月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长征时均翻越过六盘山,毛主席翻越六盘山后还写下了不朽词章《清平乐·六盘山》。”

六盘山不仅仅是一座山峰,更是一座文化之山、诗词之山,千百年来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留下璀璨的一页,光焰千秋、流芳百世。仅明清之际,许多文人骚客就为六盘山写下了传世的诗词作品,或赞美奇境异景、或抒发心底情思,把六盘山的壮美景致及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诗词推向了一个高峰,显示了诗词的无限魅力。明代诗人胡松行经六盘山时写有一首《六盘》的七律:

叠障层层故六盘,我行疑历万峰曼。

开城北去天连海,灵武西来暑亦寒。

已觉征轮空杼轴,唯余涕泪满阑干。

何时一挽天河下,洗尽妖氛款百蛮。

这首诗选自《康熙隆德县志》“山川”。诗作上四句着重描写了六盘山重峦叠嶂、高耸巍峨,北去连海、西来暑寒的壮观景象。接下来四句抒发了作者翻越六盘山时车轮空转,艰难行进,用来比喻当下的战事推进困难,而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涕泪洒满车的阑杆的现实感受。他之所以登临和翻越六盘山,可能就是一次出征。最后表达了作者山河一统、洗尽妖氛、百族融合的远大志向和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胡松是明滁州(今安徽来安县)人,嘉靖时进士出身,时任陕西参政。他的朋友赵时春读了他的《六盘》诗后专门写了一首和诗《和胡大参六盘山》:

六盘盘踞何峥嵘,势压华夷掩赤城。

羽旆迎风烟塞静,星轺过雨汉关明。

百年芜没元王殿,千古雄蟠魏国营。

遥想登高成赋处,临风三叹有余情。

这首诗选自《宣统固原州志》卷八“艺文志”。大参是对胡松官职的称谓,明代的大参是布政司的副职,即左右参政的别称。赵时春的这首诗气势豪迈、意境开阔,追溯历史风云,发思古之感触;登临高处纵目,叹现实之“余情”。既写出了六盘山位于西北、山势险峻的战略地位,又抒发了作者心怀天下的报国热忱。从两首诗的内容来看都有很高的境界,是抒写六盘山题材的佳作。同样在明嘉靖年间时任甘肃巡抚的陈棐留有一首《过六盘山遇雨》的五言古诗:

出城路如砥,过涧山若倚。

微雨凌清晨,草间流弥弥。

翠岭排空开,篮舆驾山起。

举头看导骑,先入烟雾里。

石路转委蛇,危壁登峛崺。

白云入衣袖,玉垆香烟比。

下视万寻壑,茫茫海无涘。

我欲寻仙灵,岩洞遥瞻企。

应有遁迹人,餐霞高结秇。

俯视巢许流,乘轩更脱屣。

这首诗选自于《康熙隆德县志》“山川”。整首诗以描写雨中的六盘山为主,一路缓缓走来,景色徐徐入目,山下山上,层次分明;景致变幻,引人入胜。语言清丽,想象丰富,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陈棐是明河南鄢陵(今河南鄢陵县)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曾任甘肃都御史,累官至甘肃巡抚,著有《文冈集》二十卷。作者虽然是明代的高级官员,但任职西北偏僻之地,官场尔虞我诈,必定多有不尽如意之处,遂借此诗流露出了羡慕世外、消极遁世的思想,这也反映了封建时代官员的一种普遍心态。别的不论,此诗至少为后人留下了一幅雨中六盘山雾霭缭绕、美如仙境一般的诗意“水彩画”,足以使人心旷神怡了。

明代描写六盘山的诗作还有许多,诸如陈诚的《过六盘山》、窦文的《过六盘山》、刘大谟的《过六盘山》、龙膺的《题六盘山云》、徐学乾的《陇山歌》、姚孟昱的《过隆德次六盘山》、李若素的《六盘山五月雪》、李裕的《过六盘山》等等。

到了清代,有关六盘山的诗作依然歌吟不断,佳作迭出。如黄立世的《过六盘山》:

吾爱山之奇,尤爱山之险。

每当偪仄处,鸟飞亦无胆。

一盘复一盘,如帆随湘转。

盘盘入太空,脚底白云坂。

天时岂有异,山深各寒暖。

昨时榴花开,今日雪花满。

这首诗选自《晚清簃诗汇》一○三卷。黄立世是山东即墨(今山东青岛即墨区)人。乾隆十八年(1753年)举人,曾担任过知县等职,著有《四中阁诗钞》。该诗通俗易懂,把六盘山的山势奇险及季节变化写得出神入化,在清代描写六盘山的诗作中比较有特色。

另外清代写六盘山的诗作还有武全文的《过六盘》、梁联馨的《六盘》、常星景的《六盘》、郭亮的《六盘山》、黄璟的《六盘山寺精舍》、胡釴(《固原史志》误为钱)的《过六盘山》、牛树海的《过六盘山》、何道生的《过六盘山》、谭嗣同的《六盘山转饷谣》、金希声的《六盘鸟道》、陈国栋的《盘山晓翠》、周文炳的《陇头明月》等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六盘诗风,千古浩荡。自秦汉唐宋以来就以陇山之名为诗人们时常吟咏,但多含有哀怨、愁苦之意或戍边、征战之殇,陇头陇水度关山,冷月不见征人还。明清之后,随着六盘山的不断开发,其秀美壮丽的风光山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六盘山为题材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从沉闷压抑逐渐转向明朗雄浑,明代的诗作虽也融入战争的因子,但气势多是豪壮的,鲜有悲情之作。而清代的六盘山处于和平的氛围之中,诗作多以描写风景为主兼怀古,间或有关注民间疾苦的作品,总体风格趋于“清淡”。总而言之,六盘山迤逦的峰峦、蜿蜒的道路、翻腾的云雾、飞泻的瀑流所构成的万千气象永远是诗人们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六盘山蕴藏着的深厚文化而其中居于灵魂地位的无疑就是“诗与远方”。

--> 2023-11-22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67712.html 1 六盘山诗风炫明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