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 蕾
“‘委员会客室’就是我们的家,这里规章制度齐全,设施齐备,委员们学习在‘家’中、议政在‘家’中、联谊在‘家’中、履职在‘家’中,大家建言资政、服务界别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极大提高。”11月16日,记者走进隆德县政协郭丽娟委员会客室时,召集人郭丽娟笑着说。
今年,在郭丽娟的牵头组织下,郭丽娟委员会客室迎来一批批“客人”,大家结合“书香政协”建设建立读书角,并配备足量图书、报纸、杂志等,制定学习制度和宣讲计划,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创新理论等进行系统学习、广泛交流、积极宣讲。“我们还联系各界别委员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开展中药材种植与产品研发、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中医康养体验、农民技能培训等,深入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帮助群众学习技能。”郭丽娟说。
郭丽娟委员会客室是隆德县政协推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的缩影。今年以来,隆德县政协聚焦学习交流新载体、联系群众新纽带、协商民主新路径、凝聚共识新举措“四新”定位,注重委员履职与专委会功能型党支部相结合、与“委员红色讲堂”相结合、与委员本职工作相结合“三个结合”,强化压责任、定目标、强考核“三项”举措,形成“1433”工作抓手,打造集委员会客室、界别委员工作室、委员联络小组和委员之家“四位一体”的委员联动履职新平台,让委员履职“活”起来、“实”起来。
目前,隆德县政协已设立13个政协委员联络小组、2个委员会客室、3个委员工作室和1个委员之家,真正实现了委员联络有渠道、服务有通道,推动了政协履职接地气、暖民心、有实效。
“各个履职平台开展工作都经政协党组会议研究谋划,建立界别群众接访制度,开展‘服务界别群众面对面’活动,倾听界别群众呼声,将界别群众关心关注关切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传上去’,将区、市、县党委和政府的决策‘传下来’,把春风化雨、解疑释惑工作做实做细。”隆德县政协主席李国英说,隆德县政协发挥履职平台贴近农村、社区优势,用“有事好商量”平台,聚焦要事、实事、难事,坚持每月开展1次接待日活动,倾听民声,收集民意;每季度开展1次走访调研,察民情、聚民智;建立征题环节群众“点单”,选题环节委员“买单”,办理环节协商“解单”,转化环节跟进“查单”工作法,为群众实实在在办好事、办实事。
为做好“三个结合”工作,隆德县政协成立4个专委会功能型党支部,将所有党员委员纳入各专委会功能型党支部,辐射带动非党员委员开展活动,宣讲党的方针政策、交流履职经验。将委员红色讲堂与委员履职平台开展活动相结合,把讲堂搬到田间地头、机关、社区、学校、企业等,让红色故事、党性教育、奋斗精神、致富技能传承得更广。按照政协所能、群众所需的原则,定期接待走访界别群众,认真聆听界别群众意愿和心声,切实为民办实事。
创建“委员之家”,基础是规范建立,难点在长效管理。为此,隆德县政协完善组织机制,规范“家”的管理。“我们制定《隆德县政协委员会客室、委员工作室、委员之家创建工作实施方案》,下发《关于在乡(镇)设立政协委员联络小组的通知》,明确责任分工,根据工作安排,定期开展履职活动,做到有部署、有指导、有服务、有记录、有总结、有考评‘六个有’。聚焦县委和政府中心工作,常态化组织开展活动,确保履职做到‘六个一’,(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