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束 蓉 文/图
“瓷瓶蜡纸印丹砂,日铸春风出使家。”
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创造,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自宋元时期起,宁夏就有了陶瓷器作坊,技艺传承至今已有千年。质朴的宁夏高岭土经匠人巧手,高温烧制成型后呈现出典雅的黑灰色彩,风格独特,颇有宁静致远之韵。在不久前召开的第六届中阿博览会中阿旅行商大会上,被列入宁夏第五批非遗名录的五奎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李五奎带着他精心制作的陶瓷器参展,收到国内外嘉宾的高度关注和普遍赞誉。
寻回濒临失传的手艺 四代守护至今
白色的酒器套装典雅淡泊,黑灰色的陶瓷器冷峻古朴。走进位于贺兰县的贺兰文创基地五奎工作室,屋内陈列的各色陶瓷器造型别致,风格各异,令人目不暇接。现年57岁的李五奎正仔细端详着一尊尊陶土胚,构思艺术造型。他说:“五奎烧瓷技艺主要以中国陶艺文化、黄河文化和边塞文化的精髓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陶瓷艺术风格。以黄河泥为原料,作品涉及彩陶系列、灰陶系列、红陶系列、黑陶系列、绞胎系列,从采土,配料,制泥,陈腐,踩泥,揉泥,设计,造型,制作,上釉以及烧制从800℃至1300℃不等温度段的全套陶瓷制作技艺。”值得一提的是,在李五奎和徒弟的努力下,他们经多年煅烧研究,于2016年成功复烧出本已濒临失传的两宋时期工艺的瓷器,目前制作种类可达千余种。
1966年,李五奎出生于甘肃宁县制陶世家,其祖父在制作盆、罐、碗、豆、香炉等民间生活用具时李五奎耳濡目染,一边上学一边帮助家里干活,20岁出头就已熟练掌握了家传的制陶技艺。之后,李五奎来到北京,在安定门外的一家大型窑厂担任制陶师傅制作故宫展示所用的工艺花盆、鱼缸等各种陶制品。同时他还为清华美院制作古董仿制品,奠定了扎实的雕塑基础。1989年,李五奎辞去高薪的工作,前往山东、河南等地访师学艺,后回到甘肃重新研究祖制工艺,并将祖传制陶艺技与中国陶艺的创制技法相融合,创新了传统制陶技艺。历经十余载,1997年他来到银川市创立了五奎陶艺工作室。他的作品《刻岩画罐》荣获“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2015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百花杯”金奖,部分作品被国内外陶艺爱好者收藏,得到陶艺界广泛认可。李五奎现为五奎陶瓷烧制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其子李熔垚、女李雪楠为第四代传承人,子女均从事传承工作。1999年至2005年,李五奎收徒弟多人,其中有的从事教职工作,有的或开设雕塑工作室或继续求学。李五奎本人获得“自治区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8年12月,他被宁夏文史馆聘为文史馆研究员,当选为贺兰县政协委员,身兼宁夏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宁夏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宁夏旅游商品协会副会长等多职,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着。
创新让传统文化和现实紧密结合
在古代,陶瓷匠人根据火焰温度高低,烧制出不同颜色的陶瓷器。起源于中国传统技艺的五奎陶瓷制作技艺则进行了技术创新。李五奎介绍,在宁夏当地采集黄河泥(粘性土)和高岭土,经过矿物质调配,配制出各种性质不同的泥料。踩泥,揉泥后使用拉坯、雕塑、手捏、泥板粘接、堆塑等手法,进行艺术造型。到坯体完成后,使用土窑素烧为陶,或素烧后上釉烧制成瓷。在传统陶瓷烧造工艺上,李五奎和徒弟们为了展现多元的文化形式,将书法、绘画、壁画造型和雕塑有机结合,制作出的陶瓷器视觉冲击力强,色彩变化丰富,用途广泛,可做收藏品,装饰用品和生活用品等。作品同时具有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李五奎认为,通过陶瓷制作使人得到了动手开发潜能的途径,激发了创造的激情,还能通过陶瓷宣扬地方文化,带动年轻人对陶瓷文化以及生活艺术喜爱的热情,提高精神境界。
李五奎尤其喜欢制作带有游牧民族生活特色的扁壶,两侧有两耳或四耳,可以方便地穿绳提拿。胚胎干了之后,李五奎就会在壶身刻上花纹,专注雕刻完成后,将石英、长石、硼砂、黏土等配比好的釉上好,再进行烧窑。李五奎制作出的饱含地域烙印的陶瓷作品为当地人民以及周边群众提供优质陶瓷产品,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随着知名度的日渐扩大,李五奎越发感觉任重道远,他说:“既然老祖宗留下了这门手艺,就必须得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作为一个手艺人,既然生到这样一个手艺世家,我就得尽心尽力完成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