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健
园艺试验场依托优势,主动出击,经多方努力,于2012年一举建成宁夏唯一一个引黄灌区特色经济林果树良种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库,2016年4月和12月,先后被自治区林业厅和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确定为第一批自治区级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库——“灵武名优经济林树种树木种质资源保护库”,按照“依托灵武、面向全区、辐射全国”的原则,形成了苹果、杏子、李子、桃子、葡萄、红枣和梨等果树品种资源收集保存区,尤其收集保存了宁夏种植百年以上特色经果林水果品种。到目前,保护库收集品种资源累计达300份。对244个优质品种进行精心归纳、细心整理,编辑出版了高清逼真、原色清晰、高档厚重、活灵活现的《宁夏灵武园艺试验场果树种质资源图集》,是宁夏第一本果树种质资源原色图集,并获得了西部地区第二十八届科技图书一等奖,又一次填补了宁夏业界的空白。为宁夏果树品种资源保存、交流推广、利用、产业阔步发展与收集保护区内地方特色品种和名优经济林品种,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交流利用和共享平台。
丰硕成果中,无不渗透着几代科研工作者的心血与付出,展示着他们科技创新与不懈探索攀登的脚步。1985年“金冠苹果”荣获全国优质产品称号;1989年“国光苹果喷钙防治苦痘病试验”名列农牧厅优秀科技成果奖;“苹果小卷叶蛾的生活史及其防治试验”“苹果塑料袋小包装器抽储保鲜技术的试验”等获科技成果奖和被列入科技成果;先后被自治区、灵武市确定为“灵武长枣示范区”、评为“发展灵武长枣产业先进集体;国家级灵武长枣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县2200年庆典暨第四届灵武长枣节庆祝活动奖以及2017年度灵武长枣产业发展贡献奖、全区优质红枣示范基地。
除专业性奖项外,在区内外报刊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专著6部、获科技成果奖17项。
各项工作齐头并进,春色满园遍地开花。先后获得灵武市综合治理“平安单位”“2018年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三等奖”、2019年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及灵武市“信访维稳工作先进单位”等。更为令人欢欣鼓舞的是,灵武园艺试验场(灵武林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在中国林场协会2022年开展的全国十佳林场评选中,凭借优良突出的生态环境、独特丰美的生态资源、优质经济林产业资源等,一路过关斩将,经全国省级国有林场推荐、严格初审、实地考察、资料审核、初选公示和最后专家审定,荣获全国“十佳林场”殊荣。
喜讯传来,全场上下沸腾,相互拥抱祝贺,情不自禁地表达和分享着这少有难得,荣耀欢欣的美好时刻与喜悦。
是啊,这沉甸甸的殊荣,默然无声证示着灵武园艺试验场(灵武林场)上下同心,坚持生态优先,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生态建设质量与科研水平的风雨征程,书写了宁夏园艺界感人肺腑的传奇乐章。
诚然,灵武园艺试验场是在战胜征程风雨坎坷,奋力拼搏70多载后取得辉煌业绩,实现华丽转身的。这一切,无疑是共同奋搏艰苦创业的结晶。
灵武园艺试验场建设与发展似一颗业界明星冉冉升起,引起当地和区内外的注目。国际友人,意大利、日本、蒙古、德国、瑞士等园艺专家、学者的脚步曾先后踏入这里,传经送宝或借鉴取经。国内安徽、内蒙古、山东、北京等业界人士,千里迢迢来到灵武园艺试验场学习取经,交流切磋。
二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面对灵武园艺试验场果硕花香,前景美好无限的今天,远眺那片希望的绿洲,相信读者无不渴望听到他们那感动人心的创业故事,了解他们内心世界和多彩人生。
1950年7月,宁夏灵武园艺试验场诞生,在欢快地锣鼓与震耳的鞭炮声中隆重挂牌。
灵武园艺试验场这个名称,是从沧桑纷乱的民国,一路走进阳光灿烂的新中国的。民国二十年,宁夏建设厅先后在黄灌区设置了七个农牧试验场,作为区域性农作物示范推广管理中心,并首批在灵武设农业试验场。1945年2月(民国34年)更名为灵武园艺试验场。所以提到场子的名称,在频繁的战乱特殊时期,做了不少有益于园艺事业发展振兴的基础工作,如果树、花卉等品种的引进示范与推广种植等,是众之公认的园艺事业发源地。尤其是,当时的试验场竟然成为灵武与周边百姓的游览胜地。
1949年9月,节节胜利与捷报频传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一举解放了灵武。在庆祝解放的锣鼓声中,宁夏建设厅派人接管了当时只有果园50亩,土坯房3间、亭子5个、耕牛2头、工人2名的灵武园艺试验场。自此,尽管当时灵武园艺试验场多方面条件与环境很差,队伍处在待扩展阶段,如同一张白纸一样,需要开拓奋进,艰苦创业,以勤劳与智慧的双手,描绘宏伟蓝图。
新老园艺试验场所以青睐与钟情灵武东郊的教场滩、乏牛岗、锅底坑等六坑一梁八面坡之地,在这片不毛之地上下大气力开发新果园,一是因为这里享有千百年栽培水果的美誉,历史悠久,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光热条件、自然气候,数千年的积淀积累,使这里的果品清脆香甜,色泽优美,酸甜可口,品质上乘,深受人们喜爱。二是为了遵循与落实人民政府关于果园不与粮棉争田的政策要求,走出一条大开发之路。
然而事实却说明,六沟一梁八面坡一带,是块环境复杂、土壤贫瘠、沙石遍地、沟壑纵横、坟墓座座、白骨疹人的不毛之地。加之这里秃岭沙丘片片,水土流失甚重,山洪暴发偏多。据考查这里曾是早期的黄河古道,秦汉时为无际荒滩。同时,气候条件较差,相对制约了果树生长与发展。
(作者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中国散文学会、宁夏作家协会、宁夏诗词学会会员,宁夏作协报告文学专委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社特聘驻宁首席作家、主任记者、宁夏文史研究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