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灵武台

张 嵩

灵武台,应该是唐代设在灵武官署的一种别称或是尊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就是因为唐肃宗李亨是在灵武官署登基的。在古代高级别的官署多称“台”,如“御史台”“尚书台”等,高级官员称“制台(总督)”、“抚台(巡抚)”、“宪台(御史)”、“臬台(按察使)”等等,就是这个道理。但围绕着“灵武台”却产生了一些争议,明代就有人提出唐肃宗登基是否在今天宁夏灵武的“灵武台”,也可能是其他地方的“灵武台”。因为以前关于唐肃宗在哪里登基有两种说法,而且都有历史根据。一是宁夏灵武说。灵武,古称灵州。北宋《太平寰宇记》载:“灵州,天宝元年改为灵武郡,至德元年肃宗即位于灵武”。二是甘肃环县说。环县也有一个叫灵武台的地方。《方舆纪要》卷五十七环县有记:灵武台“在县东北三里”,明嘉靖《大明一统志》也有载:“灵武台,在环县北三里,此地旧属灵武郡,相传唐肃宗即位于此”。当然唐肃宗在环县的“灵武台”登基只是“相传”,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认同宁夏灵武说,这已经成为定论。

由宁夏文史研究馆杨继国、胡迅雷二位先生主编的《宁夏历代诗词集》卷二收录有明代李梦阳的一首诗《灵武台》。李梦阳出生于甘肃庆阳府安化县(今甘肃省庆城县),他善工书法,精于古文词,明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文坛复古派“前七子”领袖人物。他曾任户部郎中、江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因反对权贵和宦官曾多次入狱,人生经历坎坷。在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的秋天,李梦阳奉朝廷之命来到宁夏犒赏边地驻兵,这期间他写下了不少诗作,如《出塞》《夏城坐雨》《夏城漫兴》《胡马来》《出塞》《秋望》等,对了解当时宁夏的一些实际情况有一定的价值。而他的这篇诗作《灵武台》却写的是环县的“灵武台”,并不是如今宁夏灵武的“灵武台”,因为他是持唐肃宗环县即位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诗作如下:

环县城边灵武台,肃宗曾此辟蒿莱。

二仪高下皇舆建,三极西南玉玺来。

衣白山人经国计,朔方孤将出群才。

可怜一代风云际,不劝君王驾鹤回。

这首诗是《宁夏历代诗词集》选自《明代别裁集》卷四,由此看来宁夏历代志书并没有选录。《宁夏历代诗词集》选录的原因可能是让读者更多地了解一下另外一个“灵武台”,与宁夏的“灵武台”相互对照,不要发生误解,并在注释中进行了说明。李梦阳的这首诗起头就开宗明义“环县城边灵武台,肃宗曾此辟蒿莱”,讲得非常清楚,环县城边有一个灵武台,就是唐肃宗登基的地方,下面的具体描述这里无须细说了。正是因为李梦阳的影响,也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环县“灵武台”的“相传”。现在环县城东北的灵武台已被辟为一个历史文化公园,来往的游人也很多。不管唐肃宗是否于此即皇位,但灵武台在古环州确曾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旧《环县志》关于灵武台,瑰丽风貌描述的诗、赋就有五六首(篇),其名胜古迹的地位还是应该肯定的。需要指出的是李梦阳于弘治十六年(1503年)秋来宁夏劳军的,其时他担任的是户部山东司主事,在宁期间写了一些有关宁夏的诗作,但这首《灵武台》则是他后来于正德五年(1510年)升任江西提学副使时所写,查阅资料,因为该诗的署名是“提学李梦阳”。据此可知,《灵武台》一诗与宁夏并无多大关系。

嘉靖年间,王琼以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提督陕西三边军务,他在一首《嘉靖己丑夏五月兵过预望城》的诗中提到了灵武台:“原州直北荒凉地,灵武台西预望城。”此“灵武台”,就是特指唐肃宗李亨登基时的灵武官署,即位于宁夏的“灵武台”。到了清代,江苏无锡人侯士骧也写有一首《灵武台》,诗比较长,是歌行体,虽是咏史诗,也是内容相对厚重的叙事诗:

翔方形胜西隆雄,一隅在造夸唐宗。

至德遗踪杳难问,荒台沦没生蓬蒿。

渔阳辇鼓动群显,函关失险无人守。

阿瞒夜半出延秋,崎岖蜀栈出骤走。

紫盖黄旗指剑州,马鬼父老苦遮留。

至尊已徇权宜策,殿下欲从恢复谋。

裴冤继为北道主,回风卷甲去灵武。

白衣宰相佐风云,黑稍将军拥魏虎。

玉望西来士气生,居然号令众心倾。

花门共跃勤王骑,叶护长驱荡寇兵。

军声运震连关陇,今公将将能持众。

戈铤百道怒鲸奔,旋看骇鹿无遗种。

虎帐龙铅据上游,奇功指顾两京收。

捷书飞达峨嵋岭,仙杖重开花萼楼。

扫除氨侵清宫朗,表迎避位情非饰。

黄袍子著似婴儿,此日何曾号于职。

仓皇行在建往旗,想见神灵呵护时。

谁信边城三尺土,当年曾筑太平基。

这首诗选自《嘉庆灵州志迹》卷四“艺文志”。诗一开头便介绍了“灵武台”(唐灵州)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形胜,进而道出由于唐肃宗在此登基,方使得灵州名闻天下,九州皆知;诗随之一转,回到了诗人所处的现实之中:唐至德年间唐肃宗灵武登基已经过去了无数岁月,当时的遗迹早已湮没在了历史深处,“灵州台”的四处长满了荒草。随后诗以大量的篇幅叙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朝廷的荒乱景象,以及太子李亨北来灵武在此登基、召集朔方诸将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描述了全国各路兵马踊跃勤王、各少数民族军队帮助平定叛乱并赞扬了“白衣宰相”李泌善于谋略、郭子仅等将领英勇善战及所取得的丰功伟绩。诗的最后四句进行了总结,进一步肯定了灵州(灵武)对唐朝中兴所起的重要历史作用。诗一气呵成,咏史感叹,既展示了一段重大历史景象,又突出了灵州(灵武)不可替代的地位,诗意宏大,气势磅礴,为“灵武台”作了很好的注脚。

灵武台本是静默的,但历史选择了它,使它成为唐王朝“中兴”的原点,天下的中心,为古老的灵州(灵武)增添了一笔丰厚的史料,喜好历史的人们如果翻阅至此,不论过去多少岁月,一定还会读得津津有味。

--> 2023-10-18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66001.html 1 灵武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