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 婧 文/图
每天16时35分,悠扬的乐曲声都会从惠农区燕子墩乡简泉小学音乐教室缓缓传出,声声入耳,为这所乡村学校增添了艺术色彩和欢乐,演奏乐器的是学校的“海燕少年乐团”,成员来自三年级到五年级的学生。
简泉小学地处燕子墩乡海燕村,该村属于宁夏“十二五”生态移民安置区,来自海原县27个行政村近5000名群众在这里安家。“我们是一所移民小学,有很多孩子因父母外出务工早出晚归,缺少陪伴,加之孩子们也没有学习乐器的条件,我希望通过音乐与孩子互动交流,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特长,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作为乐团发起人,音乐教师陈波萌生了开办乐团教孩子们学习乐器的想法。
他把这个想法汇报给校方后得到支持,学校投资2万元购置了一批乐器。2022年3月,象征自由纯洁,不屈不挠、勇于与大风浪搏斗的“海燕少年乐团”正式组建。
陈波告诉记者,在成员选拔上,主要倾向于音乐课中表现突出、对音乐有兴趣爱好的学生。乐团组建之初,“不支持”的声音很多,为打消家长的疑虑和担忧,学校将排练时间选在延时服务时间开展,开设乐理和器乐两门课程。
“农村的孩子对乐器了解少,音乐基础基本为零,大大增加了教学难度。”陈波说,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状况百出,乐理学习难度大、反复练习枯燥等让有的孩子打起了退堂鼓。每每遇到此类情况,陈波都会耐心开导,借用一些励志小故事来激发孩子们继续坚持的动力;有个别孩子没有走出过燕子墩乡,他便搜集了各种演奏会、音乐节的讯息和视频等,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给人们带来的快乐,鼓励孩子只要勤学苦练,就一定有机会走出燕子墩乡去看外面的世界。
在陈波的耐心指导下,孩子们逐渐投入其中,掌握了乐器的演奏,成员从18人增加到32人,教授葫芦丝、口风琴、电子琴、吉他、贝司、架子鼓、尤克里里、卡宏鼓等多种乐器。乐团自成立以来,不定期地开展“草地音乐会”“乐手风采展”等乐器演奏交流、小型表演活动。
五年级的杨斌是乐团的第一批学员,从三年级加入乐团,他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带动身边同学加入乐团。“陈老师很负责任,他每天都会给我们上课,除了讲新内容,还会指出我们演奏时存在的问题。”
乐团成立后,家长看到了孩子的变化,从不愿意说话到落落大方,从做事拖拖拉拉到做事有专注力,从对乐器一窍不通到吹拉弹唱有模有样。乐团在石嘴山市各类演出比赛中屡获佳绩,逐渐成为简泉小学的品牌社团、惠农区中小学校的精品社团之一。
“大公鸡骄傲地张开了翅膀,小花猫调皮地爬上了枣树。扶贫车间与错落有致的美丽庭院相映成景,一幅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在惠农区第二届中小学生美育艺术节上,“海燕少年乐团”带来的原创作品《暖阳下的海燕村》,让大家聆听到移民新村的美好生活,节目也不负众望斩获第一名的好成绩,改写了惠农区农村学校在乐器比赛中从未获得第一名的历史。
“取得这样的成绩虽有惊喜但也在意料之中。”谈及成绩的背后,陈波回忆起排练的日子。接到比赛通知后,学校尽可能为乐团提供便利,作为指导老师,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认真组织集训,学生家长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陈波说,乡村学校的孩子缺乏对外界的探索和认知,他将这一劣势转化为相对优势,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练习乐器。美育节后,孩子们被优异的成绩所鼓舞,切实体会到辛勤耕耘后收获的喜悦,也对乐团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这些精神将会长久地存在并传承。更值得欣喜的是,有些乐团成员心中种下了音乐梦想的种子,他们会在原本贫瘠的土地上种出绚丽多彩的梦想之花。还有些孩子在学习乐器过程中团结协作收获了友谊,在乐团大家庭里感受到了温暖。孩子更是异口同声地说,每一次排练和演出都要全力以赴,取得更好的成绩。
“海燕少年乐团”在音乐的海洋中逆风飞翔,展现了新时代移民小学的精神面貌。该校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更严要求,与海燕少年军校国防教育相结合,把“海燕少年乐团”打造成一支具备仪仗队作用的小型儿童军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