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瑞利 文/图
他曾被宁夏日报社评为全区十佳优秀通讯员,在十余种报刊发表作品400多篇;2005年,被自治区评为“全区自强模范”;2016年,被银川市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一支笔,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他就是二级肢体残疾人胡建平,曾因身体残缺封闭自我,后从文学创作中重拾自信,用自身的转变证明,无论身体是否健全,只要有梦想,生命就能精彩。
顽强创作 重获新生
今年60岁的胡建平命运可谓坎坷。1985年,他因车祸致残。这个沉重的打击让年轻的他痛不欲生,度日如年。家人们替胡建平着急,想尽各种办法帮助他重振信心。一次,胡建平的舅舅为他带来了报纸和杂志,胡建平废寝忘食地翻看着这些报刊,沉浸在文字带给他的愉悦中。
尽管时隔不久,他又遭遇了离婚的打击,但有了“精神食粮”的支撑,胡建平很快就从痛苦中走了出来。“书看得多了,创作激情也激发出来了。我当时就趴在土炕上,一篇接一篇地写。”胡建平回忆,那段时间他完全沉浸在写作中,置身于作品情节下,感悟笔下每个人物的发展与感情。无论酷暑还是严寒,他都坚持创作,没有休息过一天。
1998年起,胡建平创作的《压岁钱》《时间颂》《报警》《到芦花赶集》《老杨的秦腔班》等几十篇散文在《宁夏日报》副刊版刊发。2001年,他被宁夏日报社评为全区十佳优秀通讯员。今年夏季,胡建平在《宁夏日报》客户端发表了《挥手作别春,转身遇见夏》一文。9月14日,他所著的《生命里的一道光》在《银川晚报》副刊版发表。多年来,胡建平不间断地给区内各媒体投稿,他的作品展示了百姓生活最真实的一面。语言通俗易懂、清新优美,作品风格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很受读者喜爱。胡建平的精神世界在书籍与现实生活的滋养下,日渐充盈。
坐在轮椅上,胡建平用一支笔累计创作作品400余篇,总计50万字。20多年坚持下来,他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自己对生命的尊重,用顽强的精神力量治愈了身体上的伤痛。
因爱助人 重拾快乐
尽管身有残疾,但胡建平奋发向上,乐于助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如太阳般温暖着更多人。胡建平曾在社区当了9年残疾人专职委员,他一点一滴虚心学习,从丝毫不了解社区和残疾人工作的“门外汉”,成为撑起社区残疾人事务,熟悉社区各种其他惠民事务的“百事通”。说起辖区居民的基本情况,尤其是残疾人困难户的情况,他如数家珍。为了做好基础工作,掌握辖区居民的基本情况变动,胡建平三天两头入户走访,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需求。时间久了,胡建平和居民、商户熟悉起来,大家遇到困难,都愿意找他帮忙,面对居民的询问,他都耐心细致解答,深受好评。
“别看胡大哥身体残疾,他比一般人还能干。新来的残联专干对社区残疾人情况不了解,工作无处下手时,胡大哥主动带他们入户调查,摸排情况。只要有人需要,总能在社区的各个角落看见胡大哥助人为乐的身影。”西夏区盈北社区党委书记王红霞说。淋过雨的人,会习惯为别人撑把伞,胡建平用爱心和行动把这句话体现得淋漓尽致。社区经常有七八十岁的独居老人购物不便的情况,胡建平主动前去帮助,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采购好一周的生活物资。经常有居民找胡建平替他们写低保申请、廉租房申请,有一次,小区居民王大爷拿着低保申请表来找胡建平,他二话没说就开始填写,还帮助王大爷联系社区工作人员,经过一番努力后,王大爷顺利地办理了低保申请。
命运虽然给胡建平关上了一扇门,但是通过社会的帮助、家人的鼓励,自身的努力,他又找到了新的人生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