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莹
新学期开学近一个月,学生们重返课堂,再次启动“学习模式”,特别是初一、高一新生,面对新环境、人际关系和学业压力,如何度过心理适应期?近日,记者采访了银川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谢莎莎。
家长要引导孩子 正确处理新的人际关系
16岁的小米(化名)今年刚升高一,开学后不久频繁让家人帮她请假。孩子在学校状态不佳,遇到一些小问题就有自残行为,特别是人际交往给小米造成了很大困惑,老师或同学不经意的话语都会对小米造成伤害。
“我们分析孩子的状态首先从家庭入手。”接诊后,谢莎莎了解到,小米父亲事业有成,对孩子要求严格,从小到大小米在学校表现都很好,自我要求也很高,从学习、生活都要求自己做到完美。
但自从父母生二胎后,减少了对小米关注度,孩子心里感到落差,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从升学到高中,叠加人际交往关系和学业的双重压力,这种抑郁情绪显现,严重到孩子出现自残行为。
谢莎莎在对小米开展心理咨询时,从情绪问题的成因着手分析,针对小米对自身期望值过高的问题,建议家长降低期望值,并对小米学业上的优异成绩表示充分肯定,告诉她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希望她能够定一些小目标逐个实现。针对许多高一新生都会遇到新的人际关系问题,建议家长扮演朋友的角色,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沟通时保持平等,做到充分尊重,培养与孩子之间的信任,帮助建立人生目标,通过鼓励支持引导孩子将注意力放到学业和未来发展上。
将初高中新生作为 心理健康重点关注对象
谢莎莎对记者说,开学后,青少年心理问诊量明显增加,各学龄段新生会出现明显不适应症状,特别是初一和高一学生学业压力增大,许多学生在小学或是初中阶段成绩好,入学后发现不能做到保持之前这种状态,容易出现学习滑坡等现象,让孩子感到十分焦虑,心理健康问题在女生中表现明显。
焦虑情绪的产生表现为情绪低落、不愿去学校、沉迷于手机等。面对“开学综合征”,家长需要及时关注,可以着重从孩子的睡眠状况、吃饭的胃口、情绪波动等加以观察,以乐观的态度、鼓励的话语正面引导孩子收心。
“初高中入学新生处于心理敏感脆弱的年纪,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情绪异常,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谢莎莎说,切不可用语言暴力将孩子推向无尽的深渊,家长应成为孩子坚实的后盾,在孩子需要时给予情感关怀和高质量陪伴。
对于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家长应与孩子共同成长,比如可以通过拟定学习计划,在商讨中完成从假期到开学的转换,把学习内容一项一项通过学习计划表列出,帮助孩子设立小目标逐个突破,走出假期综合征,逐步适应新学期的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