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 婧
“‘殷红莫问何因染,桑果铺成满地诗’,这形容的就是我们中北村的桑葚,软糯殷红,甘甜可口。”9月14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第五批集中采访活动组走进灵武市中北村、胡家堡村、果园村等地,采访银川市“深化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工作及“地名+文化+旅游”模式助推乡村振兴情况时,中北村党支部书记周红刚如是形容当地的桑葚。
崇兴镇中北村,位于灵武市区东南部3公里处,西邻吴灵青公路,古称“团色”。在这里,桑树种植历史悠久,家家户户院中基本都有一棵高大的桑葚树。2021年,中北村依托百年桑葚特色资源,全力打造集游览观光、桑葚采摘、乡村乐活于一体的精品桑葚观光园,使老村庄焕发新活力。
“以前家里困难时,能通过卖桑葚带来一些经济收入,如今这棵老桑树每年产量还能达到3000多斤,一些供游客们采摘品尝,一些由儿子通过电商渠道售卖,能有2000多元的收益。”村民马有才是这棵300年桑葚树的主人,他告诉记者,这是中北村树龄最大的一棵桑葚树,树高约18米,树围直径4.2米。
周红刚说,2022年,中北村被列为灵武市“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村,村口矗立着“千年古县 美丽灵武”特色村牌,为群众提供准确、便捷的地名导向。2023年5月,灵武市民政局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依托高德、百度地图平台,对中北村部及周边店面、重要建筑物、景点、公共设施等49个地名实地定位、采集入库,推进地名信息共享应用。今后,中北村将继续突出百年古桑产业特色,依托高质量美丽村庄建设项目,增加农民收入,自主经营种植青贮玉米,带动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村村联建,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
郝家桥镇胡家堡始筑于明洪武年间,随着灵武市经济、文化的发展,近年来,胡家堡村利用村上闲置的苇子湖开发成胡家堡渔乐营地,充分发挥渔村、生态鸡养殖等特色旅游资源,先后举办全国性垂钓大赛25场次,被中国休闲垂钓协会指定为西部垂钓基地,被授予“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打开手机地图,你可以看到胡家堡村露营基地、胡家堡村天天有渔垂钓馆、胡家堡村采摘园等详细的地理方位。”胡家堡村党支部书记吴海宝告诉记者,胡家堡村借助渔乐营地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而渔乐营地又借助地名服务项目,将陕西、内蒙古,甚至上海的游客指引到这里游玩,真正实现了用数字助力乡村发展,将灵武的乡村旅游推向全国。
早在1300年前,灵武长枣就被列为唐室贡品,因为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被称为“百果之王”。近年来,通过“延链、补链、强链”不断将产业链延伸,借助电商平台、深加工、营销包装等提升农产品价值,不断汇集数字化力量打造产品优势,让一棵棵枣树成了村民的“摇钱树”。走进东塔镇果园村新搭建的20亩长枣设施温棚内,果肉饱满、晶莹剔透的长枣挂满枝头,再有一周时间,棚里的长枣就可以上市。
今年以来,东塔镇不仅通过“导师帮带制”为枣农们提供技术指导和科学管理服务,推动“六统一”管理模式全覆盖,还成立了灵武长枣产业党建共同体联合党委,让长枣产业实现抱团发展,打破单打独斗、产业链短的现状,通过健全机制、提升品质、提升产业科技含量、推动自主经营和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灵武长枣优质品牌。“从田间地头开始抓,从枣子食品安全抓,从提质增产增收上抓,政府搭建平台、专家出力、让果农受益。”技术专家杨金国说。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传承,更离不开承载“乡愁”记忆的地名文化传承。自“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开展以来,灵武市命名乡村道路74条,设置路牌308块、特色村牌54块,安装门牌4000余块,采集乡村地名1258个录入高德、百度地图,基本实现城乡地名公共服务一体化目标。灵武市将继续挖掘地名文化,以“地名+乡村旅游”“地名+特色农产品”等形式赋能本地特色品牌,传承本地特色风俗及非遗文化,绘制乡村旅游景点图,组建地名文化宣讲团,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