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紫璇
据了解,当前我国青少年智能手机持有率不断增加,且青少年首次触网的年龄不断降低,手机已成为青少年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然而,智能手机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便利与学习机会的同时,也造成过度娱乐、手机依赖等困扰。为此,记者采访了自治区宁安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白红娟。
青少年手机依赖趋势愈加严重
“好不容易到暑假了,你就让我玩一会儿手机吧。”“我再刷一会儿抖音就去学习。”……今年暑假,有不少孩子的假期模式是整日待在空调房里玩手机、玩电脑。“我们要上班,不能时刻监督孩子,手机要用于随时联系,也不能没收。控制孩子使用手机,真是个难题。”在采访中,市民王女士向记者诉说了自己的烦恼。
独自照顾孙女的张阿姨告诉记者:“孙女一会儿要查资料,一会儿要问问题,手机到手之后就要不回来了,我观察了一下,她主要就是刷抖音、聊微信、听歌、玩游戏。有时候想没收她的手机,她说老师布置的作业要用手机完成。”据张阿姨说,孙女父母在外地打工,常年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对于孩子的“手机依赖”,她是有心无力。
白红娟告诉记者,“手机依赖”已成为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共同问题。“很多家长和我反映,孩子与外界交流时间越来越少,不仅作息颠倒,整个人也昏昏沉沉,看上去状态十分不好。”
据了解,手机依赖又称手机成瘾、手机滥用、问题性手机使用。大量研究者参考行为成瘾的特点,将“手机依赖”定义为由于不可抑制的高强度使用手机,导致个体出现戒断、耐受和突显等系列症状,并伴随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一种依赖行为。与传统互联网相比,手机具有更强的便携性、广泛性、隐蔽性等特点。同时,手机在功能上的定制化和智能化特征,使其能够精准捕捉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从而强化个体在使用过程中的沉浸体验,极大增加了青少年手机依赖的风险。
白红娟表示,咨询中,家长都觉得“手机是个坏东西”,让孩子产生了叛逆、厌学等问题。但在很多情况下“手机依赖”都是问题表象,实际上,正是青少年有种种心理健康问题,才导致了“手机依赖”。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往往心思敏感,容易被人际关系所困扰,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沟通对象,不能得到关心与关爱后,就会产生无助感,从而将情感寄托到虚拟世界。
“手机依赖”青少年背后都有个爱看手机的家长
“相较于成年人,未成年人更容易手机成瘾。”白红娟认为,一方面,短视频和游戏是便宜、可及性高的娱乐方式,当生活中没有足够的自由、时间或金钱去娱乐时,就可能会诉诸短视频。和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没有足够的经济自主权及独立行动能力,更容易沉溺其中。另一方面,很多的休闲娱乐以技能为前提,需要付出精力,如打篮球首先得“会打”,还要耗费体力,但刷短视频不需要,付出的只有“时间”。
白红娟发现,不少“手机依赖”青少年背后,都有个“手机依赖”的家长。“子女手机依赖行为的产生受其影响较大,很多孩子反映‘父母在家里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拿着手机’,而家庭手机使用规则较差的学生手机依赖程度较高。”白红娟说。
在白红娟看来,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很重要,父母应与孩子就手机使用时长、手机使用方式等制定“家庭手机使用规则”。她建议,“父母自身应作好表率,减少自身玩手机的时间,多组织家庭活动,将孩子的注意力从手机上转移。例如陪伴孩子进行运动、社交活动、手工活动、谈论趣味话题等,营造轻松快乐的家庭氛围,充实孩子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