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月11日,自治区政协召开“打造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新高地,激发经济增长新活力”专题协商会。会上,李立、施晓军、焦海波、赵功强、张耀文、胥芃、曹圣平7位自治区政协常委和委员分别结合调研成果和工作实际作交流发言。
在“挖、育、用”上下功夫 盘活用好本土人才
自治区政协常委 李 立
目前,我区实用技能型人才老龄化趋势严重,呈现断层现象,需培养和打造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实用技能型人才队伍。本土人才对本地感情更为深厚,对本地实际情况更为了解,解决本地实际问题的经验也更为丰富,建议在“挖、育、用”上下功夫,盘活用好本土人才,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力。
立足本地资源“挖”。聚焦本土企业发展需求,通过摸底调研、组织推荐等形式,进行“拉网式”全覆盖排查,按生产经营类、技能带动类等不同类型对本土人才进行分类。加强本地高校、企业联动,推动产教融合,科学设置学科,打造学校专业品牌、技能品牌,培养出本地企业需要的实用型技能人才。
创新培养方式“育”,加强对各行业领域本土人才发展的统筹规划,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制定专业学习板块和培训计划,构建本土人才分层分类的科学化培养体系。要把专家学者“请进来教”,立足本土人才知识短板、疑点难点、新技术运用等方面,组织各类专家实施手把手、面对面教学。组织本土人才“走出去学”,根据不同专业技能提升的需要,组织到发达地区和先进企业进行考察学习、进修、培训,进一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让本土人才在家门口大展拳脚。
营造良好环境“用”。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良好的工作环境是本土人才成长发展的重要条件,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优化干事创业环境,开辟绿色通道为本土人才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融资对接等服务,不断激发本土人才干事创业的激情。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关心关爱力度,建立健全人才服务保障机制,为本土人才提供便捷、高效、个性化的服务。
(李立 民建中央会员、自治区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宁夏中科嘉业新能源研究院院长)
借力借势携手发展 加快企业技术提升
自治区政协常委 施晓军
当今时代,科技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十分明显,加强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提升成果应用、促进企业提质降本增效非常契合当前发展需要。
宁夏企业应当加强与发达地区的横向联系,开展包括技术、股权、人才等在内的全方位合作,通过政策支持引导,加强东西部合作,促进“联姻”。东部地区有创新力、技术、人才、资金资源,有很强的资源聚集效应和带动力,西部地区有原料、能源和一定的市场资源,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最好的办法是开展合作,借力借势发展。可以采取共建实验室、研究院,以及股权合作的方式,既要把东部优势企业和机构引到西部与本地企业进行合作,也要推动西部企业主动走出去与东部企业机构建立合作。
还应充分引导鼓励商协会发挥“四手”作用,促进企业发展。商协会作为行业和产业组织,完全能够发挥企业帮手、政府助手、合作推手、监管抓手作用。通过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可以引进技术成果落地、促进合资合作、开展科企对接,加快企业技术提升发展。
还要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共享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形成标准规范统一、成果开放共享的产品库、技术池,推动科技资源有效配置,加快成果转化应用,挖掘跨场景应用需求。通过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体系,完善科技成果登记、评价、发布、交易全过程管理服务机制,加强项目经理人、成果转化经纪人培育,打造高素质技术经纪人队伍,促进科技成果交流、交易。探索构建高校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大型仪器、实验平台开放共享机制,打造数字化一网办共享协作平台,提高科研仪器、设施设备利用效率、减轻企业建设负担。
(施晓军 自治区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宁夏华严趣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加快产业布局 为宁夏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自治区政协常委 焦海波
科技创新对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意义重大,按照宁夏实际情况,政府、企业应当在高赋能行业、煤化工行业以及新能源就地转化这三个方向携手共进,为宁夏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双循环、国内统一大市场这个新格局下,能否突破国家给宁夏限定的能耗指标、环保指标?在国际大循环兴旺的时候,宁夏将电力输送到沿海地区,助推沿海地区和沿海企业发展,提高周边百姓生活质量,促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以将沿海高耗能制造的产业转移到宁夏来,并争取国家支持,给宁夏更多的能耗指标和环保指标,帮助宁夏在高赋能行业、煤化工行业以及新能源就地转化这三个方向,搭建更大的平台,争取更多的政策,规划更长远的蓝图。
传统的硅铁硅钙冶炼包含电弧炉改造、余热回收、碳捕捉等众多技术课题,每项课题都能带动一批企业,产生新的税源。有色金属电解和黑色金属电炉冶炼在宁夏都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自然禀赋,在能耗和环保方面相比南方省份有优势。
新兴的氢能源也是值得关注的领域,从制氢到压缩、存储、运输,有一系列技术课题需要解决,如果能持之以恒,相信宁夏会培育出一批氢能源龙头企业。
回想20年前,光伏发电成本极高,很多人都认为光伏不可能与火电等传统发电竞争。现如今,光伏发电成本降至0.2元,全区大力发展相关产业。目前光伏电解水制氢成本高昂,但正如光伏发电一样,随着时间推移,氢终将成为清洁、低价、便捷的新兴能源,或许将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同台竞技。彼时,氢能源产业链将加速布局,氢的技术研发及应用将快速发展。在这些方面,政府可以为民营企业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助推产业发展,激发经济增长新活力。
(焦海波 自治区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宁夏银利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打通“产学研用”链条 按下成果转化“加速键”
自治区政协委员 赵功强
我区民营企业与东部地区相比,与宁夏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相比,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有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不多,人才缺乏,特别是拔尖高层次人才不足等老问题依然存在。
建议抓好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在转化和落地方面取得更大成效。坚持把引进转化先进科技成果作为东西部科技合作的重要任务,完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持续提升技术市场和技术转移研究院服务功能,常态化开展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活动。坚持需求牵引,突出重点领域,围绕不同主题,持续高标准举办科技成果与人才展洽会,开辟科技成果和创新人才引进新渠道。
围绕“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发展需求,聚焦我区企业家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获得创新方法需求,面向规上企业、科技型企业的不同创新发展需求,开发专项课程、特色课程,精准实施培训。推进科技政策下基层,组织区市县科技管理与服务人员开展“送政策、送服务、进县区(园区、企业)”活动,推动各类科技政策直达基层、扎实落地。组织开展“科技服务月”活动,深入企业、基层宣传科技政策,为企业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撑。建立双向评价机制,将市县(区)科技局组织实施企业家创新精神培训情况作为评价其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措施得力、成效好的给予相应奖励。
在全国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中选拔一批优秀人才担任企业科技副总,在全区选择一批创新型企业为承接单位,实现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无缝连接,促进建立产学研长效机制。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与我区企业深入合作,推动在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形成一批产学研战略联盟,共建各类研发平台,建设一批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攻克一批我区急需解决的产业核心、关键及共性技术,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赵功强 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
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激发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自治区政协委员 张耀文
近年来,自治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引进科技资源、培育创新载体、建立高效人才管理机制、深化科技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使我区科技创新能力有很大提高。但目前来看,我区高科技企业还面临着信心不足、市场空间小、科技人才缺乏、创新投入不足等诸多困难,推进民营企业在创新中的作用,必须使民营企业成为研发投入及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通过多种激励方式,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需要信心支撑,需要市场保障,需要消除隐形歧视,需要持续引进和培养人才,还需要强化政策落地。因此,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对央企、国企、民企同等对待,充分认识发展民营企业的重要性,打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涉企服务部门要主动作为,对不同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全力以赴保住市场主体 ,提升民营企业的市场空间和企业规模,让民营企业有信心、有积极性在各自领域持续创新。
同时,要促进科技创新和应用创新,在国家31条的基础上制定我区针对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减税降费、知识产权保护、金融支持等方面配套政策措施,特别是针对自治区“六新六特六优”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出台一揽子激励政策措施,提振民营企业信心。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人才又是创新的核心,各单位应该调整引进人才的思路和方法,把引进人才的工作重点放在促进企业成长、筑巢引凤上。注重培养产业、企业急需的人才团队,把他们作为引进和培养的主体,注重民营企业人才引进,在自治区高端人才评价和专项研发经费的投入上给予承认与倾斜,引导和支持研发群体成为企业创新研发的主力军。
(张耀文 宁夏希望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科技创新引领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自治区政协委员 胥 芃
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绿能)不断加强关键技术攻关,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拓展应用场景,不断巩固提升产业链优势地位,引领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自2000年成立以来,隆基绿能不断突破重大技术壁垒,2006年公司锁定单晶技术路线并在中宁县建立公司首个单晶硅棒制备工厂;2014年率先研发并推行RCz技术与金刚线切割技术,同时进行下游电池组件产业链布局;2019年进军BIPV领域;2021年布局氢能业务……
截至2022年底,隆基在宁4家子公司累计研发投入超过55亿元,合计拥有核心知识产权235项。公司拥有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创平台,持续促进单晶制造技术工艺、装备持续提升。2012年至2022年,隆基绿能整体研发投入达到195亿元,占营收5.5%以上。
隆基绿能在技术变迁过程中始终围绕降本增效开展研发,攻克多项核心技术。通过搭建STAR创新生态协作平台,以传递创新动态、征集全球创意、整合解决方案、对接优质资源、推动全球光伏行业技术创新为使命,以开放共享、创新共赢为宗旨,工业合作伙伴、高校、研究中心、创业公司、客户或员工,都可参与创新、共同设计创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以推动以太阳能发电为主导的能源革命。
2022年,隆基绿能中央研究院正式投用,作为隆基绿能的“大脑”,预计五年内每年将获得1000项科研成果,将陆续引进约4000名高端科研人才,硕博学历人员占比超过85%,约20%人员为新能源相关研究领域的顶尖人才。除中央研究院外,隆基绿能搭建硅片、电池技术研究中心、基地技术工艺部等研发部门,实现从顶层设计到生产线试验保障的全阶段研发覆盖。
(胥 芃 银川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
让产业工人的成才之路越走越宽阔
自治区政协委员 曹圣平
对于科技企业来说,科技创新尤为重要,是生存根本,也是发展动力。
宁夏百川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与中钢集团鞍山热能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宁夏大学、福州大学、东北师大等学术与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引进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煤系针状焦等技术,建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完成了锂电产业链贯通。
目前,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产业化尖端人才匮乏,影响了这些技术成果转化,未能实现“以产促研、以研助产”的产研联动,技术创新尚未有效转化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建议坚持需求导向,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紧密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制定人才招引政策,形成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良好态势,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
产业工人认定困难是“老大难”。公司建设过程中引进了许多行业领先的产业工人,这些人才主持或参与了国内多套甚至首套先进装置的建设,但因长期从事产业活动,未有较多的技术成果发表,人才认定方面较之研究型人才相对弱势,产业工人流失、缺失问题严重。建议以开放的胸襟拥抱人才,创新改革人才评价体制机制,不拘一格选人才、用人才,在职级认定、人才待遇、人才使用等方面打破条条框框,积极探索并建立健全人才认定评价机制,为产业工人的认定提供更全面、公正的评价依据,激发产业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产业工人的成才之路越走越宽阔。
呼吁关注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问题,解决高层次人才后顾之忧。出台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优惠政策,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子女就读中小学提供便利条件,为推动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高层次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曹圣平 宁夏百川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本版文字由 张海峰 张红霞 整理 图片 毛 硕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