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暖泉与暖泉春涨

张 嵩

暖泉其实就是温泉,指泉口温度显著高于当地年平均气温的地下天然泉水,主要是受地壳内部的岩浆作用所形成,或受地表水渗透循环作用所形成。各地的标准不尽相同。在宁夏,历史上或现今出现有三个被称作“暖泉”的地方。一个是位于银川市东40公里贺兰县境内的暖泉,汉代设置的廉县所在地,这里水源充足,水质好,有温泉涌出,“暖泉”因此得名,如今属于自治区农垦局的暖泉农场。《宁夏历代诗词集》将明人刘尚朴的一首《壬子行边暖泉暂憩》的诗误认为是描写该暖泉的诗。全诗是:

驱车历瀚海,此际水泓然。

脉涌昆仑日,温生黍谷泉。

蘧庐清眼界,柳榭媚风烟。

为念荷戈士,投醪惠百川。

这首诗见于《万历朔方新志》卷五“词翰”。《宁夏历代诗词集》的注释是:“暖泉,地名,在贺兰山东麓,有暖泉涌出,故名。址在今银川贺兰县洪广镇暖泉村。”其实这首诗是写另外一个暖泉的,这里说第二个暖泉,即位于吴忠市红寺堡区太阳山的暖泉。《宁夏百科全书》载:“太阳泉,又名暖泉。宁夏最大苦水泉。”太阳山暖泉在1500多年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就有记录:“山东有三水县,县东有温泉。”这里所说的“山东”指的是罗山以东,“三水县”就是指现今的同心县红城水古城,红城水东面的温泉就是今天的太阳山暖泉。刘尚朴是明代的臬宪(臬宪是对按察使的敬称),万历四十年路过此暖泉,作诗一首《壬子行边暖泉暂憩》,对当时暖泉及周围的景况作了描述。《增补万历朔方新志》山川条记载:“暖泉,在盐池西南三十里,万历四十一年,总制黄嘉善檄操守卢文善拓大其基,建亭凿池,泉环绕其间,树木阴郁,为制府行边暂憩之署,亦胜概也。诸臬宪诗,见词翰。”讲得非常清楚。查“词翰”“诸臬宪诗”有三首,即刘尚朴的《壬子行边暖泉暂憩》、文球的《壬子行边暖泉暂憩》、周懋相的《癸丑防秋过暖泉亭》。三人都担任过“臬宪”一职。文球的《壬子行边暖泉暂憩》诗是:

涓涓曲水绕山河,独喜阳春此地多。

荡尽腥膻流不竭,洗兵何用挽天河。

诗是七绝,文笔流畅,诗意明了,对暖泉作了赞美。壬子年是万历四十年(1612年)。比刘尚朴、文球晚一年过暖泉的周懋相,是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即癸丑年秋季过暖泉的,此地已建有完备的“亭署”,供来往官员休憩。所以周懋相的诗题是《癸丑防秋过暖泉亭》:

一泓澄碧玉,累石傍亭明。

沁骨清形色,流光入杜衡。

该诗对暖泉亭池极尽溢美之词,景色雅致,生动形象。周懋相是江西安福县人,后以佥都御史任宁夏巡抚。而第三个暖泉地址在今宁夏中卫市境内。《增补万历朔方新志》山川条记载:“龙潭泉,在卫西二十里,四时潴蓄,冬不凝冰,祷雨有应。一名暖泉。”卫西指的就是中卫西面。清代《乾隆中卫县志》也记载:“在县城西二十里处有一龙潭泉,其水夏则潴蓄,冬不凝冰,一名暖泉。”到了春天,暖泉水涨,桃花漂流,成为一道景观,被誉为“暖泉春涨”。清乾隆年间的中卫知县黄恩锡将其列为中卫十二景之一,当地文人以“暖泉春涨”为题多有吟咏,其中著名的有方张登、任景昉、杨廷桂、张淦的同题诗,体裁皆是七绝。方张登的《暖泉春涨》是:

青青石眼沸遥沙,春气初融一望赊。

差似江南风日好,小桥渐涨发桃花。

青青石泉,春气初融;桃花流水,宛若江南。宛如一幅娇美的春景画图。这首诗选自《乾隆宁夏府志》,作者方张登是安徽桐城人,乾隆时的举人,曾任平罗知县,著有《好影轩诗集》。任景昉的《暖泉春涨》是:

一鉴方塘迥绝尘,溶溶波暖最怡人。

温蒸岂是因人热,活水源头自有春。

诗围绕方塘来写,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哲理诗《观书有感》为意境,但更直观,风景逼真。任景昉是乾隆时的儒生,中卫当地人。杨廷桂的《暖泉春涨》是:

寒沸冰澌结玉湖,桃花春涨满平芜。

耕犁几处农歌起,洒作良田万斛珠。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暖泉春日的美景,更是将农家耕种、良田万斛联系到了一起,颇有田园色彩,诗比较出色。杨廷桂是广东茂名人,道光时的举人。著有《岭隅诗存》《南北日行记》等书。张淦的《暖泉春涨》是:

二月东风入塞城,冻凘解处涨初生。

融融一脉桃花水,点点棠阴化雨成。

诗作重点描写春日暖泉的美丽景色以时令变化入手,东风过处,冰雪融化,泉如桃花流水,花似片片落雨,暖泉周边的美景如同流动的画面,引人入胜。张淦是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具体事迹不详。后三首诗作均选自《道光续修中卫县志》卷十“艺文编·铭诗”。《宁夏历代诗词集》认为方张登、任景昉的诗是描写太阳山暖泉的,并解释:“暖泉春涨是旧时宁夏著名的风景,址在今太阳山。”实际到了清代,再无行边防秋之事,官员也很少行走于地处偏僻的太阳山暖泉一线。而中卫“暖泉春涨”是清代中卫十二景之一,文人墨客多有描写,且以上四首诗题目相同、体裁相似、内容相近,显然是写中卫暖泉春日景观的,应与渐渐荒凉的太阳山暖泉并无关系。

宁夏境内的三处暖泉,分属不同地方。第一处位于贺兰山下的暖泉颇有一些历史,这里地理位置特殊,曾是宁夏河西地区的军事要塞。明万历三十年在此处所建的洪广营就是一个见证。但没有留下诗作,殊为遗憾。第二处暖泉因位于明时戍边防守的道上,虽然路途偏远却因景色绝美,被过往的官员写入诗中而流传至今,不能不说是一个机缘。第三处暖泉因“暖泉春涨”被列为当时十分盛行的“十二景”,被诗人们抒写歌咏也就不奇怪了。

--> 2023-09-06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64730.html 1 暖泉与暖泉春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