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正确认识青春期“叛逆” 让亲子相处不再难

纳紫璇

进入青春期,孩子们可能会一反儿童期的乖巧状态,变得叛逆,甚至无礼和粗鲁,通过和父母针锋相对来宣告独立。为什么孩子总和我对着干?面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不少父母感到困惑。

此时的亲子关系该如何建设?孩子们又如何调整?记者采访了宁安医院心理咨询治疗中心主任马欣荣。

“焦虑的家长”与“沉默的孩子”

青春期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一到假期就躺着不起来,经常手机不离手,一批评孩子就和我们顶嘴,医生您看看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呀?”“这孩子都这么大了,马上要中考了,整天还是吊儿郎当,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真是急死了”……在马欣荣的心理咨询室,常常充斥着家长焦急的问询,而前来咨询的孩子却常常一言不发地低头玩手机。

“这恰恰代表了很多家庭面临孩子青春期的亲子关系误区——家长说得太多,孩子说得太少。”在马欣荣看来,“青春期叛逆”背后的底层逻辑实际上是家长对于孩子突如其来忤逆的抱怨,并不是褒义词,且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所谓“叛逆”的本质实际上是亲子间意见上的分歧。

马欣荣介绍,中学阶段,孩子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上都出现了很大变化,这一时期也被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但与孩子茁壮成长的自我意识相对应的,却是因被家长仍视为孩子而施加的干预与制止。

“随着第二性征出现,孩子需要接纳自己身体的巨大变化,以及重新调整和适应自己的角色定位。与儿童期不同,孩子对于伙伴关系的理解更加深刻,情感发育更加细腻丰富,需要稳定的同伴关系,期望在同伴关系中被接纳、被认可。”马欣荣认为,这一时期他们有了自己对事情的看法,且往往和家长的意见不同,这时他们需要家长的理解、支持或中肯的建议,而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只是简单地听话和服从,在上述发育背景下孩子容易出现情绪问题最常见的就是脾气大,不愿意和家长交流,爱独处等种种被称为“叛逆”的行为。

除了心理因素外,青春期面临的生理变化同样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马欣荣表示,不少来访家长认为,青少年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就是主观上故意要反对父母和老师。实际上,很多青少年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分敏感又容易激动的阶段,这是因为这个时期人类脑内的杏仁核,表现得十分活跃。

“杏仁核是产生情绪、识别情绪和调节情绪,控制学习和记忆的脑部组织,是‘大脑的情绪中心’。”马欣荣说,杏仁核的活跃让孩子们的情绪转换非常快、表现欲也更为剧烈,渴望用一些特别行为来突出自己。且青春期克制兴奋冲动的前额叶皮层发育还不成熟,有时还处于“关闭”状态,无法用理性压抑住自己的冲动,因此,青春期少年为了摆脱“控制”,会做出许多不可思议的行为。

看见 理解 接纳 允许

帮孩子度过“难管的”青春期

家长希望用自己的常识、阅历、人脉为儿女搭建捷径,帮助孩子躲避着自己摔过的跟头和吃过的亏,却换来孩子的抑郁症或是摆烂,这让父母不解、茫然、委屈、愤怒又无计可施。“咨询中,我们发现,许多家长对孩子一些天真、不成熟的想法嗤之以鼻,实际上这就代表了不平等的对话地位,为不良亲子关系埋下了隐患。”马欣荣说,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不是孩子行为的纠正,而是亲子关系的改善。

“很多家长希望经过心理咨询后,孩子就能听话懂事,爱学习,但如果这一切没有建立在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上,是很难实现的。”在马欣荣看来,改善亲子关系的最重要的,就是家长急需改变“我说的都是对的”这一想法,要尊重孩子,和孩子做朋友,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不处处约束孩子,最好“有所管有所不管”,坚持住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给予青少年足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要允许他们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样子,允许他们可以和父母完全不同。

多提“建议”,少提“意见”,对于建立相互信赖的亲子关系同样具有帮助。马欣荣建议,要为孩子探索人生提供必要的资源,特别是心理资源:包括孩子做选择时的必要建议,孩子面对困难时的鼓励和帮助,孩子遭遇失败时的情感支持。在亲子关系建设中,家长还应注意采用积极有效的沟通方式:不当众批评孩子,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沟通时避免不良情绪宣泄,关注事实和问题本身。

--> 2023-09-06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64728.html 1 正确认识青春期“叛逆” 让亲子相处不再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