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嵩
盐池,现今是宁夏的一个县名,在古代以盛产盐而出名。隋时这里被称为盐川郡,唐代改作盐州,明正统八年(1443年)置花马池营,弘治六年(1493年)改置为花马池守御千户所,正德二年(1507年)又改为宁夏后卫。清雍正时,废卫所改称州县,宁夏后卫改为灵州花马池分州,属甘肃省朔方道(亦称宁夏道)。中华民国建立后于民国二年(1913年)将花马池分州改置为盐池县。屈指算来,正式以盐池为县名已有110年的时间,但其沿革历史则更长。
在《诗词中的宁夏》之十七中专门写了《盐州与盐池》一文,并简要梳理了它们之间的历史、地理变迁关系。同时在《诗词中的宁夏》之四十一《秋风中的花马池》中也对盐池的得名及名称的演化作了概述。因明清诗中出现的盐州、花马池、盐池、小盐池、干盐池等涉及到的地名较多,有必要进一步讲清楚。那么,明清时期的诗中,盐池与小盐池、干盐池究竟是什么关系呢?说有关系是因为它们同在宁夏境内,而且名称中都冠以“盐池”,说没关系是因为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差异,并不是指同一个地方。其中一些诗纯粹是描写“盐池”的,似乎与地名也无多大关联。比如明代曾任庆王府长史的周澄就写有一首《盐池》:
凝华兼积润,一望夕阳中。
素影摇银海,寒光炫碧空。
调和偏有味,生产自无穷。
若使移南国,黄金价可同。
诗选自于《弘治宁夏新志》卷八“杂咏类”。该诗主要是对凝聚着美丽光泽如“银海”一样的盐池以及盐在古代的稀缺贵重进行了描述。看似写盐池,这里的盐池并不是地名,只是泛指产盐的地方,比较广义,因为盐池作为行政称谓出现要晚几百年。但作为居住在宁夏的总管庆王府内事务的长史,作者所称颂的“盐池”一定是宁夏的盐池。《明史·食货志》载:宁夏“灵州有大小盐池”,年产食盐“二百八十六万七千四百斤有余”,“专供花马池一带修边,买马或接济军饷”。盐池的政治、军事作用显而易见。其后曾任宁夏巡抚的冯清也写有一首《盐池》的诗:
盐池方几许,经始不知年。
天地自然利,军民无种田。
征输宜减薄,奸弊贵穷研。
调鼎仍凭藉,谁云抵实边。
这首诗选自于《弘治宁夏新志》卷八“杂咏类”。也是以写自然天成的盐池为主。盐作为军民两用物资是专控的,其中也存在许多弊端。作者提出了要减轻“征输”的负担,深查“奸弊”的腐败,有积极意义。冯清因军务、民政等事宜经年往来于盐池道上,曾经写有多篇关于“盐池”的诗。如《盐池道中》《盐池驿》等,这里的“盐池”指的却不是花马池(今盐池县城所在地),而是位于其西南一百公里处的惠安堡。《宋史·食货志》记载:“陕西灵州有大、小盐池”,大盐池即花马池,小盐池即惠安堡盐池,亦称花马小池。今人称之为“老盐池”。据宁夏地方志专家吴忠礼《宁夏志笺证》(三十一)驿传“盐池驿”的解释:“盐池驿,由石沟儿驿再南行七十里至此,名小盐池驿”。按:小盐池驿应在今盐池县惠安堡。《嘉靖宁夏新志》记载:“在故盐州城之西北者曰‘小盐池’……宁夏小盐池,乃天生自然之利,资穷边军需之用。”惠安堡,明代在此筑城堡,以“惠政安民”之意命名。惠安堡的盐业开采有2000多年历史。《汉书》记载:西汉时这里就设有“盐官”,管理盐政,隋唐时称该处盐池为“温泉池”。明代惠安堡的产盐赋税是换取马匹、修筑长城及军饷开支的主要来源,很受朝廷的重视,来往官员也多在此逗留。除冯清留有诗作外,明万历年间任三边总督的石茂华也曾写有一首《宿小盐池》的诗:
弭节盐池侧,秋光淡戍台。
雁声云外堕,夜雨树间来。
猛士安能得,边愁不可裁。
长歌聊徙倚,或有伏车哀。
这首诗选自《万历朔方新志》卷五“词翰”。诗作内容是夜宿小盐池由此引发的感慨。秋日时节,停车盐池;大雁南飞,夜雨打木,呈现一派萧凉景象。前四句写景衬托后四句的无奈与感叹:若得猛士,边愁可裁,却是长歌徘徊,伏车悲哀。常年戍边征战,边将匮乏,劳民伤财,可是奈何!小盐池的盐税是重要的军资,三边总督在此发出秋日的感慨,应是不无原因。那么,干盐池又在什么地方呢,先看一首同样是石茂华的诗《驻节干盐池》:
道路何倾侧,仆夫苦难驰。
山尽利平旷,遥见古盐池。
中途积行潦,南风胡不吹。
高台存旧址,短墙委水涯。
经营自何代,云是宋人遗。
城毁恒相共,达者能解题。
踌躇策马去,青草自漓漓。
诗选自《甘肃新通志》卷九十三“艺文志·诗”。题解:“干盐池,地名,在今宁夏海原一带。” 干盐池,曾名碱隈川,位于今宁夏海原县西部,距离县城35公里,四周群山环绕,中为一个盆地,无出水口,常年汇集雨雪,形成盐湖,虽经千年而不枯竭。干盐池不但盛产青盐,还产白盐、红盐,唐代时曾为全国十八大盐湖之一,负有盛名。宋时称“定戎寨”,驻有重兵与西夏对峙。明成化年间修筑城垒,移兵驻守,防御瓦剌。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将设在固原州城的平凉府盐茶厅署迁至海城(今海原县城),专管干盐池盐务。1920年12月海原发生大地震,盐湖北移近一公里,遭到极大破坏,现今只留有遗址可寻。从石茂华的诗里可以看到,在明代,去往干盐池的道路多在山间,崎岖难行,路面多有积水。在干盐池尚有宋代遗留下来的残破城垣依稀可见,只能感喟岁月的无情。在石茂华之前的30多年前,也是三边总督的杨守礼就到过干盐池,他留下了一首五律《干盐池》:
途危人力倦,驻节干盐池。
万马屯云障,孤灯照酒卮。
耽吟诗积帙,多虑鬓成丝。
寄兴长安客,炎寒只自知。
诗选自《甘肃新通志》卷九“舆地志”。诗反映的也是干盐池地偏路险,虽万马屯集,却是孤光自照,许多情怀难以言表,常年戍边,冷暖唯有自己知道。杨、石二人位居总督,为国事奔波不止,以当时的条件来说,做官也是一件很辛苦的差事,只不过古代的士大夫都有一腔报国的情怀在胸。
盐池、小盐池在今宁夏盐池县境内,干盐池则属于宁夏海原,相去不过百多公里,但情形不尽相同,地理地貌还是有一定的差别。但它们在宁夏的历史上都不同程度地担负过重要角色,虽然光环已经褪去,而留给后人丰厚的“盐”文化遗产依然值得去慢慢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