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振星 张红霞
“没想到,政协的协商会开到了村里。大家在会上提出的硒砂瓜卖难、危房改造补齐证件等问题,不仅政协委员帮着我们呼吁,相关部门负责人还积极承诺立即解决。”近日,在海原县政协农业界别委员工作室及丁晓龙委员会客室(以下简称“委员两室”),海原县关桥乡冯湾村村民王怀珠高兴地说。
王怀珠口中的协商会,是“委员两室”开展的协商活动。政协委员、相关部门负责人和群众代表40多人坐在一起,用商量的方式解决群众烦心事。
“倾听群众呼声 反映群众愿望 增进群众福祉”“沟通从心开始 协商凝聚共识 团结汇聚力量”这两排标语醒目地悬挂在海原县政协农业界别委员工作室的左右两侧。“委员两室”具备办公、议事、访谈功能,墙上张贴有工作室职能、工作思路、制度规范等,为委员更好开展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环境。如今,“委员两室”已成为海原县政协的一张亮丽名片,是老百姓口中能快速反映和解决问题的快速“通道”。
标准化建
扩大凝聚共识“朋友圈”
在“委员两室”,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张不大的会议桌前,海原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委员们与群众围坐在一起。“主人”和“客人”纷纷打开话匣子,就发展困惑、活动建议等展开热烈互动交流,并在交流中增进了解、凝聚共识。
“委员两室”于2022年9月创建成立,农业界别委员工作室由召集人、联络员、委员组成;丁晓龙委员会客室由牵头委员和团队成员组成,牵头委员1人、团队成员4人,均由海原县政协委员担任。
“‘委员两室’能够运行顺畅,离不开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政协党组和主席会议搞好顶层设计,形成政协组织牵头主导、委员自主运作、各方主体协同参与的格局,推动团结联系工作有形化。”海原县政协主席丁志爱说。“委员两室”做到了“五有”:有联系指导、有固定场所、有制度规范、有委员团队、有主题活动。
有联系指导,即明确由政协主席会议成员或专委会负责联系,确保工作室个性鲜明、工作方向不偏;有固定场所,即把工作地点设在海原县砂甜宝专业合作社,配备履职必需的资料设备,为开展团结联系工作提供固定活动场所;有制度规范,即制定《委员会客室工作思路》《界别委员工作室工作思路》等,明确工作流程和工作纪律,确保运行规范化、制度化;有委员团队,即遴选政治素质过硬、履职热情高、群众基础好的委员丁晓龙组建团队,发挥其较强的行业代表性和业内影响力作用;有主题活动,即立足区域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肉牛养殖和硒砂瓜产业,面对面为界别群众传播新知、传授技艺。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