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嵩
佛教自公元67年传入中国已近两千年的历史,在中国的大地上,历朝历代修建的寺庙无以计其数,在岁月的更替演进中,真是不知“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寺院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信徒顶礼膜拜的地方,因为它大多建筑在当地的名山或城市风景名胜之地,故而也渐渐成为人们游赏观瞻的一个去处。大的寺院豪奢,小的寺庙简朴,不论在什么时候它都曾寄托着众多善男信女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某种理想。久而久之,寺的历史内涵和岁月承载便显露出它的文化分量,它的空静和神秘吸引更多的人来探访、寻幽,哪怕是废弃已久的寺庙,人们也希望看到一丝“佛”的痕迹。历代文人们在游览之际,难免诗兴大发,以此抒发感怀,所以很多寺庙中都能看到历代留存的诗作,著名的自不待说,而一些地处偏僻又不知名的小寺也有前人的诗作就显得比较稀奇了,如宁夏中宁县的石空寺。
石空寺位于中宁县城北15公里处的双龙山南麓,双龙山古代称之为石空山,石空寺也由此得名,说是寺庙,实际上是一个石窟。由于这里东临黄河,傍山依水,风景十分秀丽。近代著名方志学家、金石学家张维在其所著的《陇右金石录》中记载:“石空寺以寺得名,寺创于唐时,就山形凿石窟,窟内造像皆唐制。”由此表明它是唐代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宗教文化遗存,有着重要的历史人文价值。明清之际,石空寺石窟已经是中卫的十景或十二景之一,号称“石空夜灯”或“石空灯火”。景观之地,自然有诗作添彩,其中有名的如明代西安右卫千户杨郁在游览石空寺后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石空古寺》:
劳生不了漫匆匆,匹马冲寒过石空。
古洞仰观山拥北,洪涛俯瞰水流东。
一方有赖藩篱固,千里无虞道路通。
倚遍危栏情未已,淡烟衰草夕阳中。
这首诗选自《弘治宁夏新志》,诗题一作《石空山》。作者在诗中道出了自己在漫漫征旅中辛劳一生,“匹马”冒寒路经石空,看到了石空寺石窟的情状并对此进行了描述:石窟高居于北山之上,俯瞰洪涛汹涌的黄河东流,人们也只能仰观石窟。表明石空寺石窟居高临下,鸟瞰一切,使人敬畏。随之更深一层地讲述了一方安定、千里通达的情形,说明久无战事,天下太平。作者兴之所至,登高一游,发出了“倚遍危栏情未已,淡烟衰草夕阳中”的无限感慨。杨郁是明代的一个中下级军官,该诗倒写得不错,文味十足,尤其是结尾两句颇有情怀,为石空寺留下了难得的一笔。
清代乾隆年间的当地官员兼诗人罗元琦、黄恩锡等人也有诗作传世。罗元琦的诗作是《石空灯火》:
洞壑嵌空最上乘,翠微台殿控金绳。
半空错落悬星斗,知是花龛礼佛灯。
这首诗选自《乾隆宁夏府志》卷二十一“艺文·诗”。罗元琦是云南石屏人,清代文学家,著有《兰陔堂诗集》。他先后任过中卫候补知县、知县,后任陇西知县。清代《宁夏府志》记载:“石空大佛寺石壁峭立,中空如陶穴,宏敞可坐数百人,因石镂成像,梵宇皆依山结构,每夜僧人燃灯,远望如星悬天际”。罗元琦的诗描写的就是此景。之后任中卫知县的黄恩锡写有一首《登石空寺》的诗:
健足临高阁,披云上佛台。
河流环池曲,梵刹倚山开。
树隐烟光含,风鸣雨势来。
僧闲留客久,茶热劝添杯。
这首诗选自《道光续修中卫县志》卷十“艺文编·铭诗”。登临高阁佛台,环顾四周景致:“河流环池”“梵刹倚山”“树隐烟光”“风鸣雨来”,热情的僧人添茶留客,一幅悠闲自在的场景,有诗情,有画意,把石空寺的安闲寂静融入到了诗人的性情之中,意蕴无限。罗元琦与黄恩锡都是云南人,又前后在中卫任职,为石空寺留下了诗作,不能不说是一段奇巧的缘分。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江苏无锡人顾光旭任宁夏知府,他曾游历石空寺,也写有一首《石空寺》的诗:
策马石空寺,登临畏及冬。
佛灯明古窦,僧语咽残钟。
白日有寒色,青山无参容。
了然绝尘想,不必问降龙。
这首诗选自《宁夏文史》第七辑(宁夏文史研究馆编,1990年12月版)。诗写的是冬日石空寺的景象,除了佛灯闪烁不灭,一切都比较索然。结尾两句提到了佛的本心真意,也表达了作者的含蓄的想法。顾光旭是诗人兼书法家,在当时很有名气,后来署四川按察司使,著有《响泉集》《梁溪诗钞》。石空寺是一处佛教石窟,历经千年兴废,在发展过程中,使儒释道三教合一,甚至还有喇嘛教的文化遗存。这种融合多民族信仰、多文化为一体的石窟艺术,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比较罕见的。石窟内一些群体雕塑集天庭地府、人鬼神佛为一体,尽管怪诞奇异,但想象十分丰富,超出了一般人的思维,虽经岁月侵蚀和人为破坏,仍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尤显珍贵。
石空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又有诗风遗韵留存,是宁夏境内一处特色鲜明的人文景观。其石窟高大奇特,各种塑像生动逼真,壁画用笔细腻,独具特色,是宁夏及毗邻地区远近闻名的佛教寺院,1961年被自治区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