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香港雀笼技艺:

守护者觅得新传人

雀笼制作。(资料图片)

在九龙太子花墟附近,有一个以中式庭院设计的雀鸟花园。走入花园的树荫里,首先听到的是阵阵鸟鸣,映入眼帘的则是摆放着许多雀笼的小径。来到尽头,身着灰色背心的老人戴着老花镜,正不紧不慢地为竹丝雀笼刷漆。

7月的香港潮湿闷热,这位老人依然气定神闲,不受干扰。老人名叫陈乐财,今年81岁,人称“财叔”。13岁他开始跟随舅舅学习制作雀笼,师从制笼名家,从此与雀鸟结下半生缘。

雀儿易得 好笼难求

雀笼是竹器和木工的结合,依靠的是竹、刀、漆和“一双手”,雀笼师傅更要做到“手中有竹,心中有数”,才能为雀鸟缔造新天地。

制作一个普通的雀笼最少要用48支竹丝,每一根竹丝都要经过精雕细琢,做到均匀对称。其后,再将竹子用煤油灯加温,形成适合造笼的弧度,再逐条穿过雀笼底部笼圈上的小洞。笼底、笼脚的花纹则需要找专业的师傅雕刻,实现“笼上生花”。因此,完成一个周正、扎实、通透的雀笼,少则几个月,多则数年。

陈乐财曾为自己的爱鸟花费近两年时间制作雀笼,谈起这款雀笼时他笑意盈盈说道:“一般的雀笼只有一层,但考虑到它喜欢跳跃的习性,所以在设计时增加了一层‘小阁楼’,让它生活的空间更大。”

近年来,惜雀之人在茶楼品茗赏鸟已难得一见,雀笼制造工艺也日渐式微。进入耄耋之年的陈乐财,依然坚持每天营业,现在仍有不少熟客、旧雀友找他修理雀笼,他的工作重心也从制作雀笼变成维修雀笼。

“只做笼是坐井观天,维修可见百家姓。”陈乐财这样形容维修雀笼。

竹丝破烂或者是掉漆,每个损坏的雀笼各不相同。在修复过程中,陈乐财首先会研究造笼师傅的手艺,自己再模仿其工艺后进行修复。修复过程中,他可以看到不同师傅的制笼风格,学习同行的优点。“如果一味按照自己的风格修缮,那么雀笼将失去美感。”陈乐财说。

非遗技艺 跨界传承

2014年,雀笼制作技艺被纳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的“传统手工艺”类别。奇巧的雀笼制作技艺,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慕名来学习。陈乐财说,做笼需要耐心和定力,自己学到很多技巧,如果后继无人,那这门手艺就会消失,只要有人愿意坚持学习,一定倾囊相授。

近几年,陈乐财陆续收了8位徒弟,他们来自设计、金融、舞蹈等不同专业,经过正式的拜师仪式后开始学习。每周四、周六的下午,他们会来到陈乐财的店铺学习雀笼制作。

从事舞蹈行业的徒弟何嘉露说:“身边很多人都觉得雀笼是父辈甚至是爷爷辈才会感兴趣的东西,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制作。只有当你切实体会每一道工序,亲眼看到一个雀笼从无到有,就能体会到其中妙趣。”设计师郭达麟也是陈乐财的徒弟之一。他偶然接触雀笼制作后,便意识到自己想要进一步探索这门技艺背后的美妙。他从打下手选择配饰开始,再进阶到磨刀、拉丝等技巧,已经专心致志学了好几年。

在特区政府“初创作家出版资助计划”的帮助下,郭达麟将香港的养雀文化、雀笼工艺等领域的研究出版成书,并在今年的香港书展上展出。他说,希望更多人能够通过这本书重拾对雀笼制作工艺和雀笼文化的关注。

上一代倾心相授,下一代有心接力,让陈乐财对于雀笼制作工艺的未来有了信心。“每天有很多爱好相同的朋友找我聊天,交流心得,徒弟们也很用心学习,非常舍不得放弃,我会继续坚持‘守护’下去。”陈乐财说。 (据新华社)

--> 2023-07-31 香港雀笼技艺: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63322.html 1 守护者觅得新传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