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唱响全国。共同目标就是打败美帝野心狼。1951年初,牛琦所在的部队接到上级命令,要求轻装赶到北京长辛店集结,当时部队已经开始搞农业生产。军令如山,部队立即轻装,丢掉刚刚配备的农业生产工具,打起背包就出发。
牛琦:我所在的西北独立一师基本是陕北的青年人,没有离开过家乡。一听去北京,很多人就不愿意去了,部队就动员,强化纪律教育。出发时就带个步枪,途中要步行。途经甘肃、陕西、河南、河北,走了19天,每天90多里地。到了河南咸阳,部队又接到命令,不到北京长辛店,转到东北四平,在咸阳上火车。这时候纪律要求又变了,变成巩固部队,不能让战士跑了。印象最深的在河南郑州的兵站里吃了一顿饭,猪肉白菜粉条豆腐,馒头白米饭,大家吃得很香。西北部队配发的是棉衣棉裤,到了东北还是冬天,零下二三十摄氏度。
部队从西北直接拉到东北,为抵御寒冷全部换了装,皮大衣、皮帽子、皮靴子代替原来的棉装。3天后,全师召开大会,师长告诉大家,部队被编入新组建的坦克师,准备入朝参战。负责训练他们的是苏军远东坦克师的教官。
装甲部队是个新兵种,坦克车对这些从西北农村走出来的小伙子们来讲更是稀罕物。所有的知识都需要苏军官兵手把手教,包括机械常识、驾驶技术、作战模式、管理方法和战场救护等。
牛琦:我们卫生队跟苏军学的是医疗中心管理,战场救护、伤员用药、后送治疗、药品分配等,都是苏军的那一套。把我们编入新中国第一个坦克师的重要原因是,西北独立一师参加过延安保卫战,中央对这个部队特别信任。我也从陆军军医变成装甲兵军医。
紧张的训练让士兵掌握了现代战争的基本规律,熟练掌握了驾驶技术后,战士们入朝参战的热情十分高涨。1951年3月,新组建的志愿军坦克第三师分别开往朝鲜参战,进入了炮火纷飞的抗美援朝战场。部队从丹东跨过鸭绿江入朝,为了保持部队的隐蔽性,全师装备和人员都是分散分时段过江。牛琦讲,最让他吃惊的是过江时看不到桥面。后来才知道,为了防空,大桥全修建在江水30公分之下,桥上插着小旗引导,美军的飞机更不可能看到桥面。
入朝后的第一要务是防空袭,车辆昼伏夜出。吃的是大葱就饼干。尽管战士们对打败美帝信心十足,但战争的残酷还是超出了他们预想,几次战斗下来,敌人的炮弹片炸伤了牛琦的腿,他被战友扶了下来。
牛琦:战争太残酷了,每天都有敌人的飞机轰炸,部队减员多数是被飞机炸伤。在朝鲜的凌静江边,我们要配合三十九军,战场抢救伤员时我被敌人的炮弹炸伤,送到医院治疗,伤好后又归队。我的腿没炸断,不需要回国手术。
伤愈归队后已到1952年,这期间两军对抗激烈程度降低。处在谈谈打打阶段,美军的飞机轰炸还是天天继续。牛琦说,美军的飞机轰炸很野蛮,来了就炸,一波又一波,志愿军也在轰炸下不断减员。
(蔺银生 王旭阳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