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 鸣
盛夏时节,走进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新民社区,行道树郁郁葱葱,路面干净整洁。一栋栋崭新的楼房,幼儿园、学校、健身活动场所、社区便民服务大厅、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老人们在广场上锻炼、聊天,孩子们在楼宇间追逐嬉笑,满眼皆是欢声笑语,处处一派欣欣向荣。
新民社区成立于2012年7月,是自治区“十二五”劳务移民集中安置区。现有居民1331户4220人,均是从南部山区搬迁来的劳务移民。“11年前大家搬到这里时,人生地不熟,心里很忐忑。经过政府积极引导,并提供多种途径就业,居民们逐渐适应了新生活。如今,社区居民收入逐年增加,干劲越来越足,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新民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倪萍告诉记者。
“一百米工作圈”点亮居民“微心愿”
“小”社区如何满足便民服务“大”需求,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民社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2020年,新民社区以党建为引领,整合资源成立党群服务中心,聚焦社区群众需求旺盛的高频事项,将党建、就业、综治、民政、计生等公共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其中,宣传移民政策、推介就业岗位、落实社会保障,实现了“只进一扇门”“一窗通办”,提高了群众办事效率。
今年48岁的翟皓月是脱贫户,于2015年搬迁至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新民社区。起初,翟皓月在家周边小餐馆打工,后来要照顾家中两位病重的老人,便放弃餐馆的工作就近到社区上班,但每月2000元的工资只能满足他的基本生活需求。
今年年初,翟皓月想通过小额无息贷款入股隔壁村的经济合作社。翟皓月向倪萍表达了诉求,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很快准备好所有材料,仅三天时间就拿到了3万元贷款。他已经和隆惠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签署了菌棒入社托管代养协议,等到年底,合作社不仅会退还本金,还有分红。
记者跟随倪萍的脚步,走进新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中心内设置就业服务、征兵政策等综合服务窗口,群众办事休息等候区,表单填写台和宣传资料架等。在办理政务服务过程中,中心实行首问责任制、一次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推行上门服务、帮办服务、网格服务、志愿服务。当前,日均为居民办理事项100余件,社区的办事效率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家门口就业圈”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作为劳务移民社区,就业增收一直是社区为民服务的“重头戏”。新民社区创新工作模式,依托“家门口就业圈”服务理念成功“出圈”,让原本围着锅台转的妇女成了上班族;让原本缺少外出打工渠道的困难户,在家门口找到“上手快”的新工作;让原本没有收入的社区“闲人”,转身成为月入3000元的“新市民”。
每天清晨,新民社区都有一群妇女从各家有说有笑走进位于小区里的“沐恩巧媳妇”手工车间,开启一天的工作。“时间相对自由,多劳多得,不用出远门一个月就能挣5000多元,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在忙碌的车间里,居民梁锐锐一边娴熟地用缝纫机缝制服装,一边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是她在“沐恩巧媳妇”手工车间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三年来,梁锐锐坚持每天早到晚归,勤奋的她连续蝉联过车间优秀员工的荣誉,逐步成长为车间班长,带出了不少徒弟。用她自己的话说:一分钟的上班路程,挣钱的同时还能照顾家和孩子,两不耽误。
倪萍表示,社区对搬迁群众开展技能培训,通过就地就近、居家灵活、劳务输出三种就业方式,引进企业创办“沐恩巧媳妇”手工车间,帮助搬迁群众从“就业无门”向“选择就业”转变,切实解决搬迁移民妇女就业难题。
新民社区打造的“家门口就业圈”,“圈”出了妇女的幸福生活,11年间,该社区的19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移民们从山区搬到川区,搬来了幸福生活,搬来了产业繁荣发展,搬来了面貌焕然一新,搬来了邻里的守望相助。“让移民群众在新家感受到组织的温暖,这是新民社区党委最大的愿望。”倪萍说。
“一分钟生活圈”实现居民家门口休闲娱乐
随着生活一天天变好,新民社区的居民们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新期待。在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里,居民们正端坐在一起聚精会神地观看着红色影视剧。记者看到,活动室里不仅设置了整齐的桌椅,还配备了棋盘、书架和图书等设施。党员魏志明告诉记者,自己喜欢看书、下棋,自从社区建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自己和老伙伴们看书、下棋就方便多了。
张金花老人今年80岁,每天早上7点都到中心打卡报到,先和老姐妹们锻炼慢跳一个小时健身操,然后再和大家一起剪纸、做手工、绣香包,下午社区老年秦腔自乐班活动的时候再听听戏,一天就很充实地过去了,“我感觉我越来越精神了,一早起床就想着往社区跑,而且每天打卡活动还能攒积分兑换物品,社区对我们真是太贴心了,儿女在外工作也安心了。”张金花说。
据介绍,为更好地服务群众,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让文明实践之花开在居民心中,去年5月,新民社区打造文明实践中心,集新时代文明实践、优秀文化传承、休闲娱乐、康养保健等为一体,还制作文化墙,供党员群众休闲娱乐保健、参观学习。创新志愿服务模式,分众化开展“面对面、点对点、接地气”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出集新时代文明实践、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居民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劳务移民”特色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走进书画室,墙上挂着的一幅幅书法作品为整间屋子增添了浓郁的书香气息。书法家赵正杰正在挥毫泼墨,不大功夫,“厚德载物”四个漂亮的大字已跃然纸上。赵正杰是一名退休教师,因为喜欢书法,经常以笔会友,后来笔友越来越多,就成立了新民书画交流促进会,现已有会员四五十人。“每年春节前,我都会给社区居民写春联,连着要写好几天呢”赵正杰说。
倪萍告诉记者,目前,新民社区有秦腔剧团、秧歌队、刺绣班、书画班等9支近400人的文化队伍,每周都有不同的文化活动开展,社区居民通过参加文化活动,增进了邻里沟通,化解了矛盾纠纷,促进了社区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