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01版) “我天天和农药打交道,农药在农业发展中贡献很大,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农药本身,而是不安全用药造成的。”刘媛结合实际,分享了自己在植保一线工作的所见所闻。
治疗玉米红蜘蛛虫害,只需要一两种农药就可以解决,但农药经销商为了盈利,却开出了8种农药的处方。刘媛建议,加强农药销售监管,注重执法队伍体系建设,加大种植户农药使用技术培训,提高合理用药能力。
农用残膜回收机制不太稳固,要建立回头看机制,促进使用标准地膜,增强种植户主动回收残膜的积极性;要结合调研,总结提炼部分企业在农业废弃物高质利用方面的经验做法并在全区推广。
修复矿山生态 建设美丽家园
矿山修复还有哪些难点?生态修复过程中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第三组围绕“矿山修复、创建国家公园”专题展开讨论。
自治区政协常委徐勇说,贺兰山是我国少有的南北走向山脉,是祖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目前,我区在贺兰山生态修复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消除了各类矿坑及渣堆地质灾害安全隐患,但修复的技术手段和修复目标只重视地表植被恢复,忽视了生态系统整体性,维护生物多样性不足。
徐勇建议,严格落实我区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持续优化贺兰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深入系统研究贺兰山气候、水、土壤、植被等生态要素。研究制定贺兰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明确保护职责,细化任务分工,建立协调机制,以立法形式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片蓝天,一抹绿色,一朵白云,一汪清水,是民心所盼、发展所需。
自治区政协常委康占平说,近年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各地各部门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统筹协调,大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一些突出问题得以整治。“我建议要统筹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工作,不能为了现在的发展,砸了子孙后代的‘饭碗’,也不能为了保护生态而停止发展,要尽可能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康占平希望属地政府帮助解决煤矸石回填采沉区生态修复临时用地手续。他补充道:“现在地形地貌低洼适合煤矸石回填的土地愈来愈少,随着生态环保、用地政策收紧等刚性约束不断增强,相关部门基本停止了类似煤矸石回填项目环评、用地的审批,致使煤矸石的处置较为头疼,希望得以解决。”
宁夏属于寒旱地区,寒旱地区又是重要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开采区域,但矿山开采对当地生态环境破坏巨大。自治区政协常委毛明杰说,寒旱地区生态脆弱,生态环境修复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如水资源严重缺乏、气候环境恶劣、土地退化严重等。“建议明确矿山修复目标,建立各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坚持‘谁破坏、谁复垦’‘边开采、边修复’的原则,协同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及科研院所作用,针对寒旱地区矿山生态修复研究亟需破解的技术瓶颈问题,研发出适用于宁夏气候环境的生态修复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和效率,让绿水青山成为大家的幸福不动产。”
呵护“黄河之肾” 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第四组讨论中,大家围绕“湿地保护修复、维护生物多样性”专题,谈发展、献良策,每一句都表达着对建设美丽新宁夏的热切期盼。
自治区政协常委储建平表示,到宁夏工作20多年来,非常关注宁夏的生态环境建设。他说:“宁夏平原的湿地是‘黄河之肾’,既维系了美丽富饶的‘塞上江南’,又维持着地下水平衡,是自然形成的水循环生态系统。目前,农田退水、城市污水对湿地水质造成污染,入黄排水沟渠道硬化一定程度破坏了生物多样性。”针对发现的问题,储建平建议,要加大对宁夏尤其是银川平原湖泊、稻田湿地的保护力度,处理好黄河自流灌区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的关系,确保湿地面积增加、功能增强。要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的基础上,种植能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评估、监测,全面提高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
讨论中,大家纷纷表示,保护湿地对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湿地是宁夏‘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重要支撑,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研中发现,我区还存在管理体制不顺、资金投入不足、保护机制不全、湿地自我恢复能力不高等问题。”自治区政协常委郑大鹏建议,建立湿地保护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切实规范湿地保护职能部门的管理行为和执法行为。注重发挥科技对湿地保护的支撑作用,建立和完善科研、示范、推广及培训相结合的湿地科技支撑利用体系,提高我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加大河湖水系监管力度,严肃查处涉河涉湖违规项目,严厉打击湿地保护区域湿地水体污染、非法猎捕湿地野生动物、非法捡拾鸟蛋和破坏水生生物等违法行为。实行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湖泊湿地生态补水长效机制。
“宁夏平原湿地内涵定义呈现出概念宽泛、类型多样的特点。目前来看,宁夏湿地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等自然湿地,还包括水库湿地、鱼塘养殖湿地、灌溉农田湿地等人工湿地。这与国家层面对湿地的有关界定和规范不一致。”自治区政协常委彭生选建议,对湿地概念内容进行界定,不断理顺湿地保护建设范畴。加强各部门的综合协调,解决黄河河道和相关湿地多头管理问题,守护黄河长久安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