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红霞 单 瑞 孙振星 张玉香 梁 静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党的二十大及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今年,自治区政协将“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作为本届政协第一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议题,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献计出力。
7月24日至25日,自治区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在银川召开,围绕“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协商议政。紧扣“国土绿化、荒漠化治理、黄河安澜、水土保持、水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矿山修复、创建国家公园”“湿地保护修复、维护生物多样性”4个专题,54名政协常委、委员踊跃发言,积极建言献策,提出意见建议109条,相关厅局部门同志与委员们进行互动交流。
坚持系统观念 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为让“国土绿化、荒漠化治理”“黄河安澜、水土保持、水污染治理”专题协商得更加深入,第一组分两个侧重点,分别展开热烈讨论。
荒漠化治理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的工作。谈及荒漠化治理,自治区政协常委茹小侠说:“要在全面保护、科学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推进荒漠化治理工作高质量发展。建议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以自然恢复为主,全面守住荒漠生态保护红线,把沙区自然生态系统全面保护起来,促进自然植被休养生息。要把握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平衡点,一手抓人工治理,一手抓自然修复,坚持量水而行、以水定绿、林水平衡。”
自治区政协常委张亚红说,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和六盘山区当前已实现“泥不出沟”的目标,但大规模植被建设也使得水资源消耗压力加剧,出现了小河无水、大河断流的情况。她建议,注重构建不同区域的雨养型植被体系,替代原有的高密度、高耗水的乔灌模式,提升地带性禾本科、豆科植被比例,实现近自然恢复。精准定位并绘制风水侵蚀敏感区地图,聚焦敏感区治理恢复,实现全域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生态系统多功能协同发展。
讨论现场发言踊跃、气氛热烈,大家紧密结合主题谈感受、提建议。
自治区政协委员韩振军说,近年来,我区陆续建成、投运了一批污水处理厂,为确保宁夏实现黄河干流水质Ⅱ类进出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污水处理厂是守好水环境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实际运营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他呼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以政府投资类污水处理项目为重点,帮助化解现有项目贷款难题。积极探索对各地城镇污水处理项目追加地方性支持资金、发行市政债券的可行性。各级地方政府应努力克服财政压力,及时足额支付企业污水处理服务费。
“要科学划定基本草原,实行严格的草原征占审核审批制度,确保草原面积不减、质量不减、用途不变。”“建议科学开展轮牧科研和试验工作,成熟后将禁牧、休牧、轮牧结合进行逐步推广。”讨论中,自治区政协常委、委员们一致表示,要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让农业与生态相得益彰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际行动,也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路径。第二组围绕“农业面源污染”专题深入探讨。大家结合调研实际集思广益,努力为农业与生态相得益彰出谋划策。
自治区政协常委刘金星说:“农业面源污染点多面广,其中畜禽粪污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一大来源。调研中我们明显地看到,我区一些有规模的养殖场都配建有粪污处理设施,但遗憾的是,因为费用和技术的原因多数未能运行。”他建议,要站在推动生态化农业、优化构建乡村绿色农业共生体的角度来看待农业发展,制定相应补贴政策,加大对粪污无害化处理的资金投入,提高有机肥利用技术,引导鼓励农户使用有机肥,以绿色生态为导向推进农业发展。
说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减少使用化肥农药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自治区政协常委陈中伟说:“通过调研发现,农药在使用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农药经营主体单位存在监管漏洞。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区市面上销售的农药合格率为94%,那剩下的6%又去了哪里?”他建议,农药的使用管理应该向药品看齐。特别是要制定稳固的监管机制,加强网络售药安全监管,增强农户安全使用农药的意识和水平。
自治区政协委员刘媛是一名农业技术推广和植物保护领域的专家。对于如何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她很有发言权。(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