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毕 竞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国家种子质量认证试点单位……宁夏泰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多年来深耕制种行业,依托科技培育优质种子,打造出享誉全国的农业良种“芯片”。
近日,记者走进泰金种业产业园,各类瓜果蔬菜在阳光下散发着蓬勃生机,工人们在联排蔬菜大棚里忙碌……“我们主要生产番茄、辣椒、黄瓜等常见蔬菜种子,产品销往国内十几个省区,东南亚及中东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宁夏泰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裴卓强讲述起企业发展故事。
把握机遇成功创业
在改革开放初期,洛阳市建成了农业部下设的国家级种业基地。在这里,作为技术员的裴卓强接触到了我国与美国皮托种业公司交流的黄瓜、番茄等蔬菜种子。当时,美国蔬菜种子运到中国加工生产,在这种合作机制下,农业部在全国布局了河南、山东、辽宁、河北、内蒙古等10多个生产基地。
1993年,得益于自身卓越的专业素养和出色的工作成绩,裴卓强成为河南省嵩县种子公司副经理。1997年,农业部放开了对外贸易平台,允许公司独立对外开展种业生产与销售。裴卓强以此为契机,自己成立公司开始创业。
创业的艰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最开始,要从国内外七八千个品种里反复筛选、测试,最后选定七八个品种进行培育、推广和销售,这并不容易。”裴卓强说,随着世界工业化发展突飞猛进,农业科技也随之水涨船高。“如何让蔬菜种子卖得好?除了长出来的蔬菜口感好、便储存、利运输,品质标准也越来越苛刻。”裴卓强说,过去选取一个国内外畅销好品种,优中选优的过程少则5年、多则10年,近几年公司采用国际种业最先进的“分子标记扶助技术”,把这一过程缩短到了3年至5年。
缘于西部招商引资政策,2009年裴卓强率河南团队来到宁夏。“宁夏有农业种植传统,种业发达,尤其招商政策优越。”裴卓强说,近几年公司享受地方的奖、减、补相关资金累计达数千万元,2022年公司产值达到6000多万元。
以科技研发引领企业发展
“在育种方面,我们把每年营收的20%用于研发投入,主要针对茄科葫芦科的商业化育种。每年标记筛选新材料10万余份,每年组培筛选新组合2万多个品种,展示7000多个。”裴卓强说。
自2016年入驻平罗县以来,借助宁夏种业博览会这一平台,泰金种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逐步登上了世界“舞台”。“生产方面我们采用‘公司+农户’的方式,组织当地农民到基地就业。3000多亩生产基地每年生产种子90万公斤,销往全国各地以及中东地区。”裴卓强说,公司不仅将育种基地设立在宁夏,还在海南、河南两地建立育种试验站2个。目前已创制、筛选商业化育种材料8000余份,培育推广瓜菜新品种70余个,其中国家登记56个,宁夏审定15个。
泰金种业与中国农科院、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柔性引进专家18人组成技术顾问团队,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学校合作建立宁夏蔬菜分子育种及繁育院士工作站。
泰金种业已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种子行业“AA”信用企业,国家品牌创新发展工程推介企业。也是自治区认定的宁夏蔬菜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全区冷凉蔬菜产业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示范企业等。该公司承担农业农村部种子质量认证项目1项,自治区育种专项、重点研发项目、东西部合作项目各1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获得宁夏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编写宁夏蔬菜制种技术地方标准7项,发明“与番茄枯萎病抗性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获得方法与应用”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未来我希望能通过育繁推一体化建设,聚集高端人才,充实研发团队,用先进的现代生物技术,紧贴国内外蔬菜市场需求,着力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瓜菜新品种。”裴卓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