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艳
从未像这个秋天一样,如此热爱、欢喜于母亲居住地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南沙窝的这片烟火气。
因采煤区塌陷,本世纪初矿区职工家属便集体搬迁至南沙窝居住,至今已有十余年。上世纪三线建设时期,由于矿工大多来自东北,所以矿区便保留了厚重的东北生活气息。浓郁的、带有东北味的人间烟火气,也随着矿工家属的人口迁移入驻城市。乡愁蔓延,清浅时光中继续行进的仍是矿区人对生活的态度,充盈、填塞的满是些大写的爱、悠闲的活与爽朗的笑。
早 市
南沙窝早市以建筑规模大、商品种类多、人口密集性高、交易频次快、居民购买力强而著称于这座不大的小城。太阳尚未升起时,各种售卖的商品已摆放完毕,早早做好“迎接”顾客的准备。南沙窝常年居住的人口年龄偏大,收入相对稳定,是早市最具购买力的主力军。以东北人居多的事实,造就了这个早市商品种类有明显的东北特色,商贩中多数人也操有纯粹的东北口音。
深秋的早市异于往常。这里如同丰收的大展台,大地上金黄、碧绿、深红的农作物一股脑地,任性地铺张、炫耀、泛滥着。各种冬储蔬菜摆放在明显位置,占据着重要地位,卖得多、买的人也多,大把抓、大捆系、大袋装,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南沙窝外居住的其他小区的居民也会乘坐免费公交车,一大早从市内赶来,在早市幸会老同事,偶遇在矿区一同长大的发小,有欢喜,更有惊喜。
最喜早市中出售的东北血肠。卖血肠的女老板在矿区时就有十几年做血肠的历史,味道越做越好,食材越做越精。刚出锅的血肠,趁热吃,是极美的一款特色东北菜。我个人认为香喷喷的血肠中零星点缀其间的翠绿葱芯就是它的灵魂。我们兄妹几个齐聚父母家时,“当家菜”除了烩羊肉外就是这款老少皆宜、富含铁元素的血肠。
好多年前,在矿区就认识卖血肠的女老板。说她是老板,其实老板和工人就她一人。天不亮就起来做,快到中午时就卖完,几乎没有剩余。遇逢年过节,要前一天预定,第二天才能买到。儿子在其他城市工作后,还曾将这款南沙窝东北血肠作为本市特色小吃送给同事,让天南地北的人品味、知晓,为南沙窝特色血肠扬了名。
晒 秋
一座楼三个单元门前的空地上,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席子和帘子一字排开,上面稀薄、均匀地撒着青色的萝卜条、白色的芥菜丝、黄色的玉米粒、红色的枣子和枸杞。与母亲年龄相仿的大娘、婶子们,还有我应叫大姐、大嫂的女人们正在楼前的阳光下忙碌着。有在盆子、桶中洗菜的;有手里拿着刀正在切菜的;有在席子、帘子上摊开各种蔬菜的……晾晒的食材这一席是张家的,下一帘就是李家的,大家同时为一家忙碌,按程序流水作业,忙来忙去,有说有笑,好不热闹。
楼间砖铺小径上,整齐摆放着长帮绿白菜、白帮大白菜、绿白一体的大葱,你家连着我家的,我家挨着他家的。两个窗户的防护栏间,有铁丝相连,上面吊挂着绿绿的、长长的芥菜樱子,散发着淡淡的辛辣味。两棵大树间的绳子上,高挂着五颜六色的被褥,有人正用竹竿有节奏地敲打着……这些画面我在矿区居住时曾无数次目睹过,满满的都是熟悉的场景,恍若时光倒流,我又回到了曾经与矿工矿嫂比邻而居、和谐相处的每一个温暖而充满乡情的日子。
人间烟火气随着这群在矿区开花、在城市绽放的百姓的脚步,风风火火地点亮了柴米油盐的居家生活,点亮了万家灯火的安暖璀璨,点亮了磅礴有爱的万象人间。
腌 菜
“这几个缸,搬家时一定要给我带走。”母亲千叮咛万嘱咐。2006年,我们由矿山搬家至南沙窝时,扔掉很多值钱的东西,但廉价的、用来腌菜的大小共六个缸却一个都没落下,经历长途颠簸,小心翼翼地装卸,同我们一块“定居”在新楼房中。每到秋天,这几个缸就会快乐“上岗”、闪亮登场,淋漓尽致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太阳底下晾晒了几天的青帮长白菜和白帮大白菜,去掉老外皮,长得大的就会从中间破开,分两半码放到最大的缸里,个头小的就整棵放入缸内,一层白菜上撒一层盐,倒上事先化好的盐水,压上大块鹅卵石,放在地下室的角落里,经历一个多月的发酵后,就可以酸菜炖肉、酸菜包饺子了。其他几个个头相对小的菜缸,会分别腌制芥菜疙瘩、芥菜樱子(或雪里蕻)、蒜茄子、萝卜条、糖醋蒜、各种小菜(包括胡萝卜、洋姜、地环、青椒、豇豆等),泡菜坛子里面腌制的蔬菜就更丰富了。
随着农业科技的推广,冬季种植蔬菜的温棚越来越多,寒冬腊月里百姓们吃上新鲜蔬菜已经不是问题,但冬储蔬菜还是被经历过岁月蹉跎的淳朴矿区人传统般延续下来。北风呼啸的雪夜,下了夜班回到家里的人端上一碗热汤面时,就着桌上的各色小菜,收获的一定是一种久违的感动,一种重回少年的渴望,一种带有妈妈味道的回忆,一种“游子他乡粥可温”的百般挂牵。
打 牌
这个秋季去南沙窝看老妈,最愿看到的仍旧是老爸老妈和一群为矿山建设作出过贡献的老矿工和他们的家属,围桌而坐打牌,玩着“跑得快”。老妈一桌,老爸一桌。阳光照射下,穿着老旧、满脸沧桑、谈笑风生的老人们,精神矍铄、思维清晰、手脚麻利。这一幕,让我这个曾经的煤二代因煤矿工人及其家属的身体健康而幸福感爆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很好地保护了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从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晨起,这群老年人在星海湖湿地公园锻炼回来,必去早市“打卡”,满载而归后回家做午饭,中午小憩后,准时两点整就会齐聚单元门前。打牌的过程中,每个人当月开了多少钱,谁家孩子有出息,哪位老同事身体欠佳要组团去看望等,是他们常谈起的话题,夸奖这个时代好、赞誉政府想得周到、退休人员又涨了工资等也常常挂在这些老人的嘴边。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在每一寸草木光阴里深情留恋,在每一碗人间烟火中知趣分享,在每一户殷食人家住几间瓦房,在每一处四方小院守应景流年,闲品岁月,慢煮时光,何尝不是一种澄明通透的开怀呢?
作者简介:袁宝艳,自治区作家协会会员。散文《我与绿皮小火车的故事》获自治区征文二等奖,并刊发于《中国旅游报》和《贺兰山》杂志。50多篇美文散见于《宁夏日报》《神华能源报》《小龙人报》《石嘴山日报》等报刊。矿区题材的散文在宁夏“学习强国”等公众号发表。文学季刊《大武口文艺》编辑,石嘴山市作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