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感动中国的冯志远老师(二)

在鸣沙中学期间,冯志远经常阅读《文汇报》,特别是那些经过马毓仁读之后又划出记号的文章,他更是认真细读。当时,这一份《文汇报》把他俩夫妻间的情怀与业务学习交流结合了起来,使远离上海的支宁人经常能体验到上海风情。同时又把文史界、教育界的动态传到了大西北的穷乡僻壤,使他能够领略到沿海学术制高点的韵味,融入自己的三尺讲台,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投身于西北农村教育事业。

在鸣沙中学期间,冯志远夜以继日地忙碌着。早晨与学生出操,上午备课、上课、改作业。下午,除了上课之外要挤时间辅导。课外时间还要给学生面批作文、个别辅导。晚上再挤时间攻读相关的经典文著,不断猎取新的知识和营养,在学术上下功夫。

初中的古文教学是语文课的一个难点,教与学都比较困难,每一篇的教学时间一般要2至3课时。冯志远抓住课文短这个特点,每次上古文都先由自己背诵课文,然后引导学生复读,再逐段逐句串讲。他熟记着教案和课文,抓住中心,层层深入,句段词语的讲解有如枝连叶衬。听他在课堂上讲《卖炭翁》,在下课之前检查教学效果时,学习较好的学生有的已经会背课文。师生们都认为,冯志远的语文课讲得好。

冯志远初到鸣沙中学期间,兼带俄语。俄语不是他的专业,但他学得很好。东北师范大学有俄籍教师,学校医务室有俄籍医生,学俄语的环境条件好。冯志远大学毕业时,不仅有阅读俄文报刊的能力,还能与医生对话,带初中俄语课并不困难。但是,农村学生们对外语很不重视,而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冯志远的俄语教学在学生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至今还有些学生记住当时学的一些单词和短语。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教学方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冯志远十分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与运用。他从东北到华东,又从上海到宁夏,地区差别太大了,但是他总能迅速地适应。他尊重领导,团结同事,对学生关怀体贴,与学生们建立了亲切的情谊。他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每次上课都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内容上,使学生关注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学有所得,增长了知识。他注意阶段考核评奖,使学生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信心,更加勤奋地学习。

冯志远在教学工作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善于因材施教,因时设教。无论是课文教学还是作文教学,他都注重个别辅导,通过个别辅导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60年代初期,他每个学期对每个学生面批作文一至两次。每个星期安排的语文自习课辅导,他都要带着一批问题,到自习课与学生交谈。后来,“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上课了,冯志远在与学生交往中又引导大家同读课外书籍,进行阅读指导。1967年冬天,样板戏盛行,他与学生们一起学样板戏,他的宿舍成了临时课堂。有时候,他边拉胡琴边唱边演边教。他带语文的初二两班学样板戏的人多了,大家请他和班主任李述培导演,排练了《沙家浜》,1968年在春节期间到附近农村演出。学生们在排练和演出中提高了文化素养和艺术兴趣,回乡以后有不少人成为农村文艺活动的骨干。“文化大革命”期间,在中宁县的文艺宣传队伍中涌现一批新秀,其中许多人是冯志远在鸣沙中学教过的学生。

(中宁县政协供稿)

--> 2023-07-17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62004.html 1 感动中国的冯志远老师(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