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嵩
海宝塔,位于今银川市兴庆区民族北街海宝公园的海宝塔寺内,又称赫宝塔、黑宝塔。因其与银川市西的承天寺塔遥遥相对,俗称北塔。那么,海宝塔建造于何时呢?最早的记载见于明代弘治年间编纂的《宁夏新志》:“黑宝塔(即海宝塔)在城北三里,不知创始所由。”《万历朔方新志》卷三·寺观记录:“黑宝塔,赫连勃勃重修,有古台宝塔。在振武门外,东向。离城三里许。”清乾隆年间,《重修海宝塔记》记载:“旧有海宝塔,挺然插天,岁远年湮,面咸莫知所自始,惟相传赫连宝塔。”赫连指的就是十六国时期大夏国的创立者赫连勃勃,他于公元407年创建大夏国,431年被吐谷浑所灭,存国仅20余年。根据史料判断,北朝佛教的传播和译经活动一度达到了高峰,海宝塔寺和海宝塔应建于这一时期十分重佛的后秦。到了大夏国建立时,海宝塔已受到严重损坏,赫连勃勃进行了重修,所以又称之为赫宝塔或黑宝塔,后转音为海宝塔。现存塔体是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新修建的。新中国成立后又进行了数次加固维修。海宝塔整体为楼间式,全部使用青砖砌筑,共九层十一节,通高53.9米,平面呈正方形,四壁出轩,每边正中设卷门,并略向外凸出。外形线条清晰,棱角分明,塔顶为绿色琉璃砖贴面的桃形四角攒尖式塔刹,是一座典型的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建筑形式相互借鉴,并吸收伊斯兰传统建筑风格而修建的佛塔,是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海宝塔内有木梯可以盘旋上登至第九层,登高远眺,西向巍峨壮丽的贺兰山,东面奔腾不息的黄河水,银川平原的山水美景一览无余。千多年来,海宝塔寺和海宝塔一直是银川平原重要的佛教文化景观,历代文人游览吟咏诗作也多有流传。其中代表性的有明代孟霦的《黑宝塔诗》《游黑宝塔寺》、罗凤翱的《海宝塔二律》、清代王都赋的《古塔凌霄》、现代董必武的《海宝塔》等。孟霦的《黑宝塔诗》是两首五言律诗:
其一
春日暄晴野,深林隐化城。
群贤修禊会,三月踏青行。
贝阙浮香气,松门袅笛声。
今朝恣宴乐,忘却塞垣情。
其二
地僻僧无事,东风生绿苔。
石堂开树杪,宝塔出山隈。
小径围棋坐,平原射雁回。
归途知不远,一任晚烟催。
这两首诗选自《嘉靖宁夏新志》卷二“宁夏总镇·游观”。第一首诗着重描写了春日塔寺周围的美好景象及当时的世俗民情;第二首诗抒写了海宝寺远离尘嚣、寂然幽静的情景,诗人给出了一幅与友人踏青,或小憩对弈,或平川射猎,乐而忘归的悠闲画面,意境空阔,诗味浓浓,引人入胜。孟霦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任宁夏督储河西道,这是一个隶属于总兵的主管兵备事务的官员,但他“工于诗”,在宁夏写了不少诗作,对宁夏明代的文学发展有一定影响。有关黑宝塔的诗,他就写有四首,另有《游黑宝塔寺》两首见于《嘉靖宁夏新志》卷七“文苑志·诗词”。
明万历元年(1573年),罗凤翔任宁夏巡抚,他在宁夏八年,最终卒于任所。他写海宝塔的诗作是《邀总戎张东山饮海宝塔二律》,为五言律诗:
其一
黄华方烂熳,邀我过湖濆。
特地法台迥,干宵宝刹分。
塔肩悬镜影,水底映星文。
挥赏迟旋马,玄思到白云。
其二
寺古台亦古,秋高兴具高。
赏心来梵宇,听偈拂尘袍。
鸥鹭湖波适,牛羊草径嚣。
菊英把玩处,甲胄息焦劳。
这两首五律选自《万历朔方新志》。从题目看是邀请总戎张东山在海宝塔宴饮的诗作,但内容却有“邀我过湖濆”一句,与题目相矛盾,这里暂且不去管它。总戎就是总兵,应是驻扎宁夏的军事长官。东山,可能是表字,没有具体说明是谁。查阅《万历朔方新志》职官名录,与罗凤翔同一时期前后在宁夏任总兵的只有张杰和张臣两位张姓总兵,他们都是名将,但不知是其中的哪一位应邀与巡抚“大人”宴饮。在佛寺设宴饮酒,在明代可能是一种风俗,但还需要进一步考证。嘉靖年间任宁夏巡抚的杨守礼就曾写诗描述他与官员们在承天寺饮酒的场景。就是放在今天这也是不可想象的,毕竟是佛门净地,哪里容得下酒肉。第一首诗主要对高耸“干宵”的海宝塔进行了描述,塔影湖水,骑马游观,引发幽思。第二首诗对寺院及其周围秋日景色融入情思作了抒发,赏菊消疲,感觉很是尽兴,诗中没有提到宴饮的情形,重在赏花观寺,十分含蓄,这也许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到了清代,海宝塔在康熙和乾隆年间曾两次遭遇地震,毁坏严重。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行了重建,塔身恢复后,凌空入云,气势依然,成为清代宁夏八景之一的“古塔凌霄”。当时的诗人多有歌咏,如乾隆时宁夏贡生王三杰、举人赵廷桂以及生平事迹不详的诗人王都赋、徐乃雄等都写有同题诗《古塔凌霄》。其中宁夏(今银川市)人王都赋的一首七律比较有代表性:
物外抬堤大野环,客来浑自敞心颜。
风铃几语兴亡事,宝塔遥传晋宋间。
极塞山河相拱揖,诸天云日总幽闲。
劫余正喜尖重合,努力凭高试一攀。
这首诗选自《乾隆宁夏府志》卷二十一“艺文·诗”。海宝塔重修后,再次成为宁夏的一处著名景观,作者由塔铃怀古切入,抒发了对海宝塔重现昔年风采的喜悦心情。新中国成立后,海宝塔得到了更好的维修保护,1961年3月,海宝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这座千年古刹重新焕发出光彩。1963年10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来宁视察工作,抽暇登临海宝塔顶,俯瞰银川,满怀深情,写下了一首《海宝塔》的诗:
银川郊北赫连塔,高势孤危欲出云。
直以方形风格异,由于本色火砖分。
登临百级莫嫌陡,俯视三区极可欣。
田野农民皆组社,庆丰收亦乐清芬。
诗情诗景,自然流韵,诗人情怀,尽在其中,无须在此过多解读。
海宝塔所在地曾经是一片湖泊,海宝塔就坐落在一个绿岛上。每逢农历七月十五,人们乘舟过湖去赶庙会,十分热闹。解放后因为填湖造田,湖水消失了,最终形成了大片荒地,海宝塔的挺秀峻峭也因此掩隐在了荒芜与败落之中,一度倍感凄清。2010年,银川市环绕海宝塔寺建成了一座占地面积216公顷,其中绿化面积120公顷、水域面积近97公顷的大型开放式公园——海宝公园。园内绿树环绕,亭台湖桥相映成辉,传统风格和现代设计、人造景观与自然风光有机地融为一体,身处其间的海宝塔也迎来了辉煌时刻,在现代湖光水色的映衬下傲然挺立,更显得气韵沧桑、雄浑肃穆、卓尔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