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瑞
2001年12月,中国食品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专业网站糖酒快讯在显著版面,对宁夏杞乡生物食品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103吨枸杞原汁出口美国市场进行了报道。此后不久《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网又用英文进行了登载。一单普通的出口业务,为何引起行业权威网站乃至中央媒体的关注?为何又引发许多人的热议和瞩目?本文就这一事件略作追忆和回顾。
枸杞是宁夏最具传统的优势特色产业,数百年来,以其卓著的品质优势和品牌声誉,名甲天下、蜚声中外。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国家将宁夏枸杞尤其是中宁枸杞列为专控药材,实行统购统销,除大部分用于国内销售外,还少量出口东南亚及港澳台等海外市场。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宁夏枸杞出口量也在快速增长,但枸杞干果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深加工产品一直是个空白。
20世纪末,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以及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人们对道地、天然的养生、保健食品愈益青睐。在这种风潮影响下,由于受娃哈哈走俏市场、椰风风靡全国、汇源果汁到处热卖等影响,许多人非常看好果汁饮料的开发和生产。区内一些单位和个人也选用正宗的宁夏枸杞鲜果作原料,采用食品加工工艺进行枸杞汁的研究和开发。1996年,原银川西夏园艺场李久亮,在食品工程专家白寿宁的指导下,研发生产的200多吨冷冻保鲜枸杞汁,由于没有可靠的销售渠道和客户,在银川新城肉联厂冷库贮藏3年后被迫倾倒而背负沉重的债务包袱。同时,中宁枸杞制品厂研究开发的枸杞浓缩汁,应日本客户的订单要求,在运抵天津码头后,因出现质量问题,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而在这个时期,还在中宁石油公司上班的王自贵,利用妻子耿永芳从事冷饮批发的冰柜和小型冷库等设施,也进行着水果保鲜的研究试验,到1995年已经掌握鲜葡萄、鲜枣等保鲜技术,从1996年开始研究枸杞鲜果保鲜技术。在成功掌握枸杞鲜果保鲜技术后,他将冷藏保鲜后的枸杞鲜果空运到深圳、上海、成都等地批发销售。由于零售商没有严格按照技术要领操作,导致空运过去的鲜枸杞大部分腐烂变质,造成很大损失,几乎血本无归。
有时看似令人绝望的挫折,却潜藏着绝地重生的商机。在遭遇沉重打击后,王自贵深刻反思,逐渐萌生出一个新的想法:既然冷藏枸杞保鲜期短,那么用鲜枸杞做汁出售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亦可在常温保鲜上寻求突破。为了总结经验和教训,带着这些疑问和思考,王自贵一方面开展广泛的市场调研,一方面全面分析前两家研究和生产枸杞汁的情况。这期间他结识了原中宁枸杞制品厂职工袁树勇。袁树勇曾任中宁枸杞制品厂技术员,对枸杞汁生产工艺比较了解。经过一番深入交谈,王自贵进一步坚定了研究开发枸杞汁的决心和信心。1997年11月,王自贵辞去公职,租赁中宁县良繁场淘汰的32间旧种子仓库和办公室,注册成立了宁夏杞乡生物食品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杞乡公司”),将研究生产鲜枸杞保鲜的热情转移到了常温保鲜枸杞原汁上来。但钱从哪里来?事该怎么干?1999年,王自贵从中国农业银行中宁分行贷款42万元。他先是利用这一笔资金对良繁场旧种子仓库进行了改造,又和袁树勇到浙江宁波、江苏靖江等地,购进枸杞原汁常温保鲜设备,设计建造了一条简单生产线,建起了一个简易实验室,用来开展枸杞原汁的各种研发试验。在当时条件非常简陋的情况下,为了收集分装枸杞汁的器具,在长达2年600多个日夜里,几乎收光了中宁宾馆等县城4家酒店的塑料矿泉水瓶,倒掉的枸杞汁就有20多吨。在经过了无数次试验,枸杞原汁试验生产取得重要进展后,针对出现的一些棘手难题,经袁树勇提议和介绍,聘请原宁夏生物食品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潘泰安老师,参与和指导后续的研究和试验工作,最终完全掌握常温保鲜枸杞原汁生产技术。2001年申报了《常温保鲜枸杞原汁生产工艺》国家发明,起草了我国首个《枸杞原汁》企业标准。
(作者系中宁县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