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平虏城

张 嵩

平虏即靖虏、镇虏之意。在历史上许多名称都带有明显的民族敌对或歧视色彩。如:靖夷、平胡、威远、镇朔、威镇、柔远、镇靖、宣和、宁安、安定、兴武、兴仁、广武、镇戎、靖朔、宁朔、惠安等,体现了封建时代的边防策略与民族政策,即所谓的“以事名”。那么,平虏城具体在宁夏的什么位置及其在有明一朝所处的军事地位如何。明代《平虏图说》记录得比较清楚:“平虏城,在宁夏镇之北一百二十里,为镇之北面屏蔽。北当镇远、打硙诸关口之冲,东当套虏浮河之扰,西南当汝箕、大风、小风、归德、镇北、宿嵬、黄硖诸口之警,三面受敌,其地最为紧要。”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北路平虏城自古无城,永乐初始建,置军马哨备,景泰六年奏拨前卫后千户所十百户军余居之”。也就是说平虏城是明成祖永乐年间开始修筑的,到了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因居住的人口增多而扩建成一座新城。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三边总制右都御史杨一清巡视宁夏边防,看完平虏城的情况后,奏请在平虏城设守备官(职务)一职,以提高防务。自此平虏城“为宁夏北路领威镇堡自镇城迤北屯堡皆属之。”意为今银川以北一线都是平虏城的防守范围。到了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又设置了平虏千户所,隶陕西都司。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年),时任宁夏巡抚罗凤翱以砖石包砌城墙,设南北二门。清乾隆三年(1738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大地震,平虏城倒塌。乾隆四年(1739年)又进行了两次重修。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扩建,古城最终被拆毁,这是后话。清朝建立后仍然沿袭明代的卫所制度,清因为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虏”字作为中原人对少数民族的蔑称自然不能再沿用了,于是在雍正二年(1724年)改置平虏所为平罗县,属甘肃省宁夏府,平罗即为平虏之转音。《平罗纪略》的说法是:“明代有虏警,设兵御寇,故曰平虏。”因当时需要平定所谓的“套虏”——游牧于河套地区的蒙古鞑靼、瓦剌等游牧部落,故起此名。其实,平罗县是宁夏最古老的县份之一。历史上是宁夏北部门户,古代军事要塞。秦属北地郡富平县,西汉置廉县,隋唐先后置怀远县、定远县,宋代置定州、定远县,明代置前卫平虏守御千户所,到清雍正二年改为平罗县。平罗一名沿用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宁夏巡抚杨守礼巡察边防来到了平虏城,时值夕阳西下,杨守礼感受到了平虏城的傍晚黄风劲吹、暝色渐浓,晚钟敲响、人喧鸡鸣的情景,感慨不已,因为那时候的平虏城地处边境地带,十分荒寂,除了驻军和家属,难得有人来。杨守礼是重要官员,巡边时随从的人马一定不少,所以才有了“人喧鸡乱鸣”的热闹。是夜杨守礼又想到了士兵军饷可能还没有着落而惆怅无寐。“胡笳如在耳”“隔帘山月明”,他随之以诗记录下了当日眼中所看到的“景”,即外在景象,心中所思虑的“境”,即内心活动,留下了一首《晚入平虏城》的五律:

黄风吹远塞,暝色下荒城。

门掩钟初度,人喧鸡乱鸣。

胡笳如在耳,军饷倍关情。

惆怅浑无寐,隔帘山月明。

这首诗选自《嘉靖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乾隆宁夏府志》《道光平罗纪略》《民国朔方道志》《民国固原县志》均收录此诗。诗作情景交融,明白晓畅,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杨守礼勤于边务,修关筑堡,屡胜入犯的蒙古俺答、阿不孩和吉囊等部,为巩固宁夏边防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在担任宁夏巡抚及右都御史兼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五年的时间里,足迹遍布宁夏南北山川,也留下了为数不少的诗作,借以抒发他戍边的情怀,为今人研究宁夏明代边塞诗词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广东潮州府潮阳县人周光镐以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任宁夏巡抚,他在任期间“修城堡,整军备,制外敌,饬内政。”由此可以看出,明代的边防大员基本上都算尽职尽责,而且是“老一套”:修筑城堡,整备防务,以御外寇。周光镐留有一首《登贺兰山眺望夏元昊避暑宫在焉平虏城北则汉卫青大将台也》的诗,题目有点长,但内容倒是有一些气势:

贺兰千队驻征麾,山后山前毳幕移。

列嶂厂天攒剑戟,重关画地守熊罴。

夏王暑殿馀荒址,汉将高台接古陴。

一自三城收戍卒,胡奴无复泣燕支。

这首诗选自周光镐的著作《明农山堂集》,该集中收录诗15卷,文34卷,全书近60万字,其中有关于宁夏边防战守的多篇奏疏,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足可弥补地方史志之不足。从这首诗的题目看,基本上涵盖了所写的内容,视野比较宏阔。既有现实的戍边驻军场景,王者之师,似乎战无不胜;又有历史的回顾,以壮声威。通过几次交战,使得“胡奴”在北方边地想要哭泣的机会都没有了,以此反衬出明军的英勇。“胡奴无复泣燕支”中的“燕支”在诗里应指代的是北方边地。古人诗文中早已有此代称,如宋代女词人刘氏的《沁园春·我生不辰》:“越人北向燕支 ,回首望、雁峰天一涯。” 清代屈大均的《寄沉阳剩人和尚》诗:“莫厌天花随玉尘,何妨霜鬓老燕支。”即指的是北地。“燕支”也作“焉支”,原本是匈奴妇女用来化妆的一种红色颜料。如唐代卢照邻的《和吴侍御被使燕然》:“胡笳《折杨柳》,汉使采燕支。”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之九:“薜荔风号义士魂,燕支土蚀佳人骨。”说的就是这种红色的颜料。“焉支”也指焉支山,如《西河故事》所记:西汉时“匈奴失祁连、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所谓“平虏”早已完成了它的使命,随着历史远去的足迹已完全沉寂于遥不可及的岁月深处,只在某一时段留下来的它的身影也已经十分模糊了,尚需人们仔细辨认才能显露一下它苍老的容颜。时间是无情的,但文明却能诠释一切。阅读历史,我们更需要享受文明带来的成果,包括更适宜社会发展的名称。如今的平罗县既是宁夏历史文化名城,又有着“塞上小江南”的美誉。社会事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正在朝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阔步迈进!

--> 2023-06-14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60834.html 1 平虏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