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三产融合“融”出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本报记者 梁 静

近日,记者跟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看银川”主题采访团,走进银川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看到到处绿树红花、禾苗摇曳。

在园区内,2600亩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是最大的亮点,据观光园负责人赵凯介绍,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不仅种水稻,还在四周开挖沟槽养殖鱼虾、螃蟹等水产品,并利用水泵将水产养殖的尾水抽到稻田里灌溉,经水稻吸收后的水源再回到养殖池养殖鱼虾,实现了闭合式循环利用。这不仅实现了一田双丰收,还有效减少了水稻种植的农药化肥使用量。而鱼、蟹、鸭子、小龙虾和泥鳅每天在稻田里不停地游动,既松动了禾苗下方的泥土,帮助禾苗生长,也给禾苗生长提供了肥料,丰富了游客游玩的项目。

“稻渔空间里水稻、鱼、鸭、螃蟹、田螺等生物和谐共存,实现了一田多用、一水多产,这里不再浪费一滴黄河水。”赵凯说,通过实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园区每年节水30%以上,不仅水稻品质和产量有所提升,还额外增加了鱼虾蟹等水产收入。

二产是三产融合的关键一环。每年10月,在稻渔空间种植的大米都将进入宁夏广银米业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在这里实现一产种植和二产加工的无缝衔接。这里每年加工超2万吨大米,推出的广银蟹田米、珍珠米、有机米等品牌,年销售额超过8000万元。宁夏广银米业有限公司还牵头成立“粮食银行”,通过水稻收购、计息储存、现价结算,为农户提供粮食代收、代储、代烘、代加、代销“五代”服务,有效解决农户储粮难、卖粮难等问题。

在稻渔空间,这里还十分注重第三产业发展,在2600亩稻田的基础上,园区利用彩色的禾苗在稻田上绘制出各式各样的稻田画,并配合建设了观景塔、玻璃栈道、科普教育长廊、农业物联网及产品质量追溯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每年通过农耕文化插秧节、摄影大赛、秋季丰收节等休闲节庆活动,吸引超过20万人次游客入园参观。每到夏日里,整齐划一的稻田绿意盎然,用稻禾勾勒的卡通形象栩栩如生,从景观台远眺,眼前的乡村风光无限好。

美丽的稻渔空间不仅带火了乡村,还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得到流转费,还可在园区内打工收获劳务费,年底还有一笔可观的分红金。

今年62岁的陈红兵是四十里店村的村民,2017年以前,他一直在外打工,收入不稳定。“自从家门口建起了稻渔空间,我应聘来这里打工,每个月收入三四千元,日子越过越美。”陈红兵说。

村民谢小娟去年就领上了53472.84元现金,她说:“我家有60亩地,以前粮价不好,自己种地很辛苦也挣得不多,现在流转给企业有多种收益,一份土地流转费,一份产业分红,自己还能外出打工再挣一份钱,我很满意。”目前,稻渔空间通过融合发展模式,可带动近百名村民就近务工增收,人均增收3万余元。赵凯表示,今后将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定位,持续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及乡村旅游,持续巩固“保底租金+经营分红”的联农带农模式,提升农户收入,保障农民利益。

如今,园区将自然生态和农业、渔业、休闲旅游以及产品加工、销售、社会化服务等相结合,以现代农业建设为核心,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把农业(渔业)和休闲旅游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业资源及环境资源,结合农牧渔业生产和经营活动,深入推进三产融合发展,“融”出了乡村振兴新天地。

--> 2023-06-13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60746.html 1 三产融合“融”出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