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束 蓉 梁 静 张海峰
6月10日,国际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平行论坛在银川启幕。与会嘉宾分别围绕“自然风土”“科技创新”“投资贸易”“品牌融合”话题,平行展开交流研讨。每个主题论坛根据不同特点,设置主题发言环节、对话环节和其他形式,进一步拓展务实合作,扩大人文交流,让宁夏葡萄酒更好走向世界,让中国葡萄酒“当惊世界殊”。
“自然·风土论坛”以展现各国著名产区风土特征为切入点,通过中国葡萄酒产区对话世界著名葡萄酒产区,讨论环境、气候、土壤等对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深刻意义。
“风土是一个要落地的概念,或者说风土是有‘籍贯’的。”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与葡萄酒联合会主席郝林海道出自己的理解,“风土须立足于产区、土地、葡萄园、葡萄;基于气候地理地质水文环境;也因人对自然的态度和对葡萄酒的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异。”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表示,宁夏贺兰山东麓气候禀赋好,适宜生产优质酿酒葡萄。可率先在贺兰山东麓开展黄金气候带评价,对推动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提升中国葡萄酒国际竞争力意义重大。“宁夏要运用好气候生态资源禀赋,加强宣传推介,加快推进酿酒葡萄气候品质认证,提升年份、地域葡萄酒价值。在黄金气候带基础上,要加快酿酒葡萄区域化布局,逐步形成品种多样、风格独特葡萄酒品牌。”许小峰说,虽然贺兰山东麓处于黄金气候带上,但仍要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控,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保障葡萄产业平稳发展。
“科技·创新论坛”主要围绕葡萄自主品种培育及国际优新品种交流、葡萄种植生态技术应用、酿酒微生物筛育与特色酒种研发、农机装备及数字化工艺等,共话科学技术前沿趋势,助力世界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升级。
“为什么传统的葡萄种植方式要创新改变?”农业农村部葡萄酒加工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段长青说,作物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就会有改变,要有创新。宁夏是种植葡萄的优质产区,自然禀赋与酿酒葡萄生长契合。要想获得更佳的风味,就要区别于其他产区,向着机械化、标准化的方向,走创新发展的道路。
在“贸易·投资论坛”上,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副会长于露表示,推动我国的产品挺进国际市场,包括葡萄酒,在强化区域品牌的同时,也要挖掘、建立其文化属性和品牌价值。“细数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的中国特色(产品),文化和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它们的突出特点。”于露说。
宁夏部分酒庄(酒企)企业负责人认为,优越的风土条件,成为宁夏产区未来能与众多国际知名葡萄酒产区展开竞争的物质基础。而相关政策的扶持,会成为宁夏葡萄酒乃至于中国葡萄酒快速成长和发展的助推剂。
参加“文化品牌·融合发展论坛”的与会嘉宾,围绕区域、品种、地域品牌保护、葡萄酒品牌文化输出、葡萄酒+文旅融合、葡萄酒与饮食文化等方面进行研讨,探索世界、中国、宁夏葡萄酒品牌文化相融合的发展路径,讲好中国和宁夏葡萄酒的故事,普及葡萄酒文化,将贺兰山东麓打造成为文化品牌相融合的葡萄酒之都样板,加快建设国际葡萄酒旅游目的地。
“葡萄酒产业发展的背后需要创作出动人的故事,以反映其产地的实际情况。因此,挖掘出与葡萄酒生产链上相关的全部创作要素,开展与美食、葡萄酒旅游、文化、历史等相关的宣传和交流活动等显得尤为重要。”北京农学院酿酒工程系主任李德美的一席话引发大家的共鸣。
布鲁塞尔国际酒类大奖赛主席卜度安·哈弗说:“正是秉持这样的精神和目标,我带领团队编写了一本关于宁夏葡萄酒的书。此书向广大读者展现了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鲜少提及的葡萄酒成分以及葡萄酒鉴赏等内容,还有很多关于各个葡萄酒生产商、当地美食以及当地葡萄酒旅游故事。”他认为,宁夏虽然是一个相当年轻的葡萄酒产区,但随着其知名度不断提升,宁夏葡萄酒必将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并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