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嵩
赤木口是明代贺兰山长城的一个军事关隘,因贺兰山一带盛产一种名为赤木的中药材而得名,如今称之为三关口。关隘位于贺兰山中部,银巴公路由三关谷地贯通,是内蒙古阿拉善高原进入宁夏平原的咽喉要道,其军事战略地位至关重要。蒙古语称赤木口为铁木日乌德。《清一统志·宁夏府二》记载:赤木口“在宁朔县西南贺兰山,山径五十余处,而赤木口尤为冲要,可容千马。明嘉靖中,巡抚杨守礼扼险筑关墙守之”。宁朔县指的就是今宁夏银川市城区。赤木口因有三道关墙,清代以后改称三关口。《宁夏旧志图解》解释说:“赤木口,又称‘三关口’,因内设三道关口而得名。位于贺兰山中部,东北距银川市约40公里,系贺兰山最大关隘。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冬,由宁夏巡抚杨守礼奏请修筑。”“赤木口内设三道关口,头道关为主关,夯土起墙,南北关墙与西长城主体城墙相连接。过头道关向西约2.5公里即为第二道关,今仅关口南侧的山头上残存一座夯土墩台。过二道关继续向西,山谷渐趋狭窄,约2.5公里后即为第三道关,这里两壁相夹一道,一水中分,山险壁峭,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明孟霦《赤木隘口记略》载:“盖山势至此散缓,溪口可容百马。其南低峰仄径通虏窟者不可胜塞。”足见赤木关之险要。北方强悍的少数民族骑兵经常由此入境袭扰,他们往往取道三关为捷径进犯,对宁夏镇城(今银川市)威胁很大。明朝初期,赤木关口曾驻军防守,但至明中叶后期,国势衰退,关口城墙逐渐坍塌毁坏,守关军队也后撤至玉泉营、平羌堡一带,致使防务出现空虚。有鉴于此,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宁夏巡抚杨守礼奏请朝廷,决心修筑赤木口关墙,重新设防,以绝“胡虏”百年之便捷通道。明政府几经考量遂同意在此修筑加固关墙。在杨守礼的督导下,沿谷道由东向西依次修筑了赤木里口墩、赤木中口墩和赤木新墩,俗称头关、二关、三关,“三关”之名也由此而来。赤木口关墙动工之际,杨守礼即到现场巡视,并赋诗一首,记录了当时的情景,也抒发了筹边的情怀,诗曰《登贺兰山修赤木口》:
晓登赤木口,万壑怒生风。
良马犹惊险,衰身欲堕空。
筹边不计苦,净虏岂言功。
沙里三杯酒,出山见月东。
这首诗选自《嘉靖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乾隆银川小志》亦收录。作者为了勘察地形,晨登关口,所经之处万壑生风;山路崎岖惊险,骑行马上欲坠;守边不计辛苦,“净虏”更不言功;沙地用过餐酒,出山月已东升。戍边的艰难、抗击外敌的壮志尽在诗中,令人由衷感佩。次年深秋赤木口关墙竣工,杨守礼又亲率文武官员一路经平羌堡来到赤木关再次巡查并祭拜山神,以贺关隘重修落成。赤木关整修加固,杨守礼功不可没,是他再三上奏朝廷,陈明利害关系,才获得修筑资金,最终使得此关坚固如初,防御作用凸显。此时此刻的杨守礼应是激情满怀,他登关检视,环顾四周,不胜感慨之际,诗从心起,一首《赤木口》(一名《再登赤木口》)由此而生:
昔年荒落无人迹,此日从容有客来。
为道边城堪保障,不妨尊酒共徘徊。
夕阳挝鼓明金戟,寒雾冲风拂草莱。
寄语长安诸俊彦,平胡还待济时才。
这首诗选自《嘉靖宁夏新志》。诗作通过过去现在两相对照,道出曾经荒废的关隘现已是客来客往;挝鼓明戟,冲风拂草,何等痛快;以此表明边城有了保障,同时也不忘寄语京城贤良:平胡自有济世之才。诗意纵横,豪情万丈;自信满满,霸气冲天。原诗末两句作者自注:“盖为区区惟能筑城以遏虏耳,平胡还望奇才也。”虽是自谦,但其心志蕴含其中,不言自明。杨守礼命笔诗成,众人也以诗和之,当时共得诗28首,随行的按察司佥事、后任宁夏督储河西道的孟霦详记其事,并作《观赤木口诗序》,其盛况由此可见一斑。孟霦,明代山西泽州(今山西东南部)人,《增补万历朔方新志》评价其“明敏廉介,有不吐不茹之风。督储多方,师行有赖。宪台清肃,边人帖然。工于诗”。其时他也作有一首《奉和宿赤木口》的诗:
重关绝壁郁崔嵬,立马烟岚扑面来。
石上壶觞供笑咏,云间旌旆且徘徊。
龙沙戍卒闲戈戟,鸟道樵歌度草莱。
谁谓御戎无上策,人将霹雳比公才。
这首诗选自《嘉靖宁夏新志》,除了文采优美,再就是对杨守礼力主修复赤木关进行了赞颂。作者自注:人将霹雳比公才一句中的“公(指杨守礼),临事果决,时称为‘霹雳火’”。 《嘉靖宁夏新志》还录有另外一首孟霦创作的与赤木关有关联的五律《赤木口劳军赠傅游戎》:
携醪寻上将,驻马对群峰。
虎帐依沙碛,龙泉挂古松。
独营关塞险,应息戍楼烽。
励尔平胡志,终其定远封。
这首诗可以看作是对守卫赤木关的游击将军傅钟的赞词,字里行间也多有对赤木关险要军事地位的一些描写,使后人对贺兰山地区这一最大关隘从历史与战争的角度有了更多的了解。
数百年前的烽火早已熄灭在了历史的深处,今人有暇回望之际,留下的只是感慨和叹息。感慨的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命运,但国家的利益始终高于一切,许许多多的将士前赴后继为国戍边、为国献身,甚至都没有留下他们的姓名,但却因为机缘巧合,一首首诗章为我们架起了沟通历史的桥梁,让我们在阅读中凭吊、怀思、联想,与历史对话,倾诉心中的块垒;叹息的是当年的车辚辚、马萧萧和它的勇士们已化作了尘烟,无法目睹他们在关隘之上、战场之中的真实存在。贺兰山依然巍峨,赤木关渐已颓圮,2008年银巴公路修建时,此关的最后一些遗址也被废掉了,真是让人始料未及。幸好近年来贺兰山沿线长城已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赤木关(三关口)虽然在不断地老化,但依稀可辨的坚硬部分足以够后来者深入地研读和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