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束 蓉 文/图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香”古法技艺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初夏时节,记者走进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在永宁县第五批古法手工制香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庞红的指导下制香,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妙。
传统“和香”技艺的创新发展
从罐中取出不同香料,配伍、混合研磨,不一会儿,一个线香包就做好了。
在原隆村昌盛光伏生态科技园的闽宁非遗文创研习社,庞红详细介绍面前摆放的各种香料,混合着药草味道的淡淡香气扑鼻而来,清新宜人。庞红的香品制作一直沿袭“祖方技艺”,其传承谱系及授徒传艺大致起始于晚清年间。刘姓人士善制香(名已不可考)后开设了刘氏碾坊并将制香技艺传承给了刘永和,历经九代,庞红是古法制香第十代传承人。“我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中医药传统文化,2015年师承古法手工香老师侯春生、刘春秀,对古法手工制香研习多年。2020年,我从北京来到昌盛光伏生态科技园,开设了闽宁非遗文创研习社。”庞红介绍,她于2022年取得永宁县文旅局颁发的非遗“古法手工制香”项目传承人证书,自此开始专业制香,并大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和香”技艺源自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扁鹊著《难经》,始有方剂配伍,“和香”的概念产生。自汉代始,“熏香”流行于贵族阶层。医圣张仲景著《金匮玉函经》,所提到的调病、养生、辟疫等都用到了香药。“和香”以“芳香养鼻,养神养生,开窍开慧”为原则,传统香品制作要确立香方、选取香材、炮制香材、研磨过筛、称香和合、加水、和香泥、醒香、搓制香泥、打磨雕琢、窖藏、包装共12道工序。庞红在“和香”原有的基础上,结合宁夏地域特色,研发出枸杞甘草香、灵芝香、辛夷花香、红酒香等产品。
目前,庞红研发的香产品包括线香、盘香、香珠、香牌等数十种。庞红认为,和香制作技艺中最关键的就是选材,必须选取天然、安全的材料,最大限度保留天然质朴的香品特点,以古法炮制研磨、和香制作。“我选用的原料均为草本类、矿物质类、花卉类等天然香料,制成用于涂肤、佩戴、熏染、饮用等方面的传统香品。”庞红介绍。
公益初心让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更大作用
2020年以来,在永宁县文旅部门的支持下,庞红先后开展了古法手工制香的宣传普及和公益服务。“三年来,我参加了数十场文化宣传普及活动,在昌盛光伏生态科技园公益讲座数十场,培训中小学生2万多人次,给前来参观的游客普及古法制香文化人数达到1万余人次。”庞红说。
说起传承,庞红表示,只有将非遗项目运用到生活中,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希望能在各地培养发展更多的古法制香技艺传承人。
成为非遗传承人以来,她积极参加永宁县文化志愿者的活动,义务奔走于各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教学、无私传授制香技艺。目前,庞红也在带徒弟。在她看来,徒弟好收,但培养一个好徒弟很难。“兴趣是第一位,还需有一定文化基础。制香是一件慢工出细活的技艺,需要潜心学习,有耐心。”
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庞红觉得坚守此项目的传承是一种使命。“传统文化都是厚积薄发的,虽然在开展具体工作中遇到过瓶颈,但我相信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看见成效。”庞红认为,传统香品的制作及运用发展前景可期。
“给专业学习者和香品爱好者提供一个职业化道路的平台,有利于香文化和制作技艺的普及,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展传承工作。”庞红希望,在展示展览、宣传普及等方面得到政府的支持。近两年的时间,庞红确立了古法手工香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相继培训原隆村的村民学习制作工艺,形成了宁夏特有的古法手工香产品2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