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儿女志未酬疆场饮恨,洒碧血染黄沙豪气长存……”5月29日,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果园村民俗文化园,阵阵秦腔声隐隐飘来,这是果园村村民田慧芳和秦腔自乐班的成员们排练的新曲目《杨门女将》。板胡锣鼓,歌声嘹亮,大家在一折折贯穿古今的秦腔中“吼”出最真挚的情感以及对美好乡村生活的向往。
果园村民俗文化园中,一排排屋舍俨然整齐,“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广场边上的文化长廊上挂满了传承弘扬好家风、好家训的名言警句。“以前这片地一直荒废着,村里不少人都把垃圾倒在这,一到夏天就臭气熏天,根本没人愿意靠近。”果园村党支部书记万聚宝回忆起民俗文化园的“前世今生”,颇有一番感慨。怎么能把这一片废弃地利用起来呢?万聚宝想到,果园村村民基本来自隆德县,随着搬迁,淳朴的山区民风与秦腔文化也被带到了新家园,并得以传承发扬。“没有场地时,我们就只能在各自家里或小卖部门口过过戏瘾,冬天冷夏天晒,大家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田慧芳说。
何不趁此机会给村民们建一个享受文化生活的场地?2020年果园村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将废弃空地重新整理,新建近2000余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及民俗文化园,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文化基地。从此自乐班的成员有了排练演出场地,村民们也能在文化园内的农家书屋中练习书画,或在传统佳节组织开展作品展、送春联、送文化等活动。
“现在有了场地,村上也能借着大家聚到一起的机会开展移风易俗等工作。”果园村驻村工作队成员牛小林介绍,村上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与道德评议会,形成婚丧喜庆村规民约,并借着村民们排练、练习书画的时机,进行政策理论宣讲、文化体育与法律知识普及,通过互动式、体验式的文化活动,使精神文明建设无形变有形,由外在美向内在美、一时美向持续美转变。如今,移风易俗的新风尚如徐徐清风滋润着果园村的民心,就连唱惯“千古帝王将相事”的村秦腔自乐班也重点演起了反映“仁义礼智信”优秀传统剧目,还在农闲和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送戏下乡等公益活动。“以前农闲的时候,村民聚在一起总是打牌喝酒,自从有了民俗文化园,村委也常常组织各类活动,大家的业余生活丰富了,精神素质也提高了。”谈起村里的新风貌,果园村村民马淑莲夸赞道。
“民俗文化园也是我村践行移风易俗的实践基地。”万聚宝说,近两年文化广场承办红白喜事明确请客桌数,每桌餐费低于800元,礼金不得高于200元,有效减轻村民操办红白事、人情往来经济负担。今年的元宵节,果园村依托隆德美食特色还举办了“暖锅节”,不仅本村村民,附近村民们也自发地将家里最好的食材拿出来,一同聚在广场上吃暖锅,赏秦腔,看社火,老人们坐在台前看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地随着曲子低声和唱,小孩子们凑着热闹来回玩耍,年味在相聚间愈加浓郁。
走进果园村,映入眼帘的皆是绿色,宽阔整洁的道路两旁是红砖白顶的房屋,路边描绘着这座移民村发展历程的墙面是村里美观的“颜值风景线”。万聚宝告诉记者,近年来果园村不仅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更是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效结合,依托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绿化栅栏等设施,让村庄每一处都干净亮堂,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先后荣获“自治区移风易俗先进红白理事会”“自治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自治区健康村示范点”“自治区文明村”等称号。
夏风草木熏,生机自欣欣,果园村中池塘荷花相映成趣,蔬菜绿色标准园示范棚中绿意盎然,10间风格各异的“隆德传统民居”及20亩的休闲垂钓水产养殖区已开始营业。如今,一幅集餐饮、娱乐、休闲、采摘观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富春山居图”正徐徐展开,农村文化不断繁荣兴盛,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纳紫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