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01版) 逐步消除安全隐患,恢复贺兰山生态底色,使其重新焕发盎然生机。
据银川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崔悦慧介绍,贺兰山银川段砂石料开采始于上世纪60年代,因起初没有矿产资源规划,无序开采造成贺兰山生态系统逐渐遭到破坏,大小采坑遍布、满目疮痍。
近年来,银川市全面开展贺兰山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对历史遗留废弃矿坑进行排险整治,通过地形整治消除潜在地质灾害隐患,因地制宜实施绿化种植、复垦耕地等措施,实现矿区环境与周边相协调的生态修复效果,目前已有1.4万余亩矿坑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在治理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生态恢复重建、建设用地再利用、农用地再造、特色产业打造四种修复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矿山生态修复取得成效,西夏区、永宁县逐渐通过利用废弃采砂坑治理形成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及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集群。志辉源石酒庄、贺兰山运动休闲公园等项目就是吸引社会投资生态修复和生态价值实现的鲜活范例,让废弃砂石坑转化成为“紫色聚宝盆”。
今年,银川市将着力争创国家森林城市,不断统筹贺兰山地区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做好贺兰山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继续为银川市生态文明建设谱写美丽篇章。
以水为笔 绘就生态美景
在距银川市区9公里,临黄河3公里的地方,有一处湿地,是银川市历史上“七十二连湖”中“长湖”的核心部分,它就是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国首批国家湿地公园、西部地区黄河流域首家湿地公园。
在这里,由黄河河道摆动遗留的湖泊湿地、浅滩沼泽湿地,组成了一个复合湿地生态系统。这里水系畅通,鱼翔浅底,百鸟鸣翠,自然生态体系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常年基本保持地表水Ⅲ类水质,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和黄河冲积平原区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参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看银川”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的记者们,被眼前这幅“塞上江南”美丽田园风景所吸引。
“自2005年鸣翠湖公园开园以来,管理站在湿地保护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整个公园的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显现,湿地景观更具特色,生物多样性也更加丰富。”银川鸣翠湖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湿地保护管理站站长黄蕊说,目前,鸣翠湖恢复湿地面积达478.27公顷,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81.15%,形成了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可供栖息繁衍和生存发展的实体生态系统。截至目前,发现有鸟类9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7种,还发现了宁夏鸟类新纪录4种。
据银川市湿地保护中心主任王筱平介绍,近年来,银川市持续加大湖泊湿地保护和恢复力度,谋划实施“美丽河湖”等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以打造“塞上湖城”、建设“美丽银川”为重点,持续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全民实践体系,为走好生态优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奠定重要基础。
风劲潮起,任重道远。作为西北重要生态屏障,肩负守护国家生态安全、服务沿黄城市带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时代使命,银川市将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为牵引,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