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银川地区的青年学生运动(下)

(三)宁夏旅平学生会

1929年冬至1930年初,一批从宁夏中学毕业和从西安、兰州转学的宁夏学生纷纷到北平求学。他们为了联络感情,团结同学,探讨桑梓各项建设,建议和督促地方政府更好地治理宁夏,于1930年春正式成立了宁夏旅平学生会。他们的宗旨是:宣传科学,反对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推动宁夏的社会进步。宁夏旅平学生会还制定了章程。当时,成员有40余人。在宁夏旅平学生会中,张子华、孙殿才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还秘密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探讨理论,追求革命真理,配合北平地下党组织活动。他们为了促进学习文化知识,交流学术经验,决定创办《银光》刊物,目的在于揭露马氏家族在宁夏的黑暗统治,反映宁夏的社会问题,号召宁夏人民团结起来,为反对黑暗统治而斗争。1931年2月,《银光》第一期出版,《银光》不久后改名为《宁夏曙光》,出版三期后又改名为《塞北》。

《银光》刊物出版后,引起了宁夏统治者的极大不满与恐慌。宁夏省政府派人到南京国民党中央控告宁夏旅平学生会是共产党的组织,并抄送宁夏旅平学生会成员名单,要求北平市政府逮捕。1933年,马鸿逵主政宁夏后,一方面明令禁止《银光》 刊物在宁夏地区发行,另一方面对宁夏旅平学生会成员进行分化瓦解。刊物也被迫于1936年底停刊。

三、革命火种在银川的延续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银川的青年学生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12月,在新安旅行团的影响下,宁夏省立实验小学的进步教师杨薛云亭、孙芳山、涂春林等人秘密组织成立了“西北少年抗日战地服务团”。他们制定了团歌、团章、团员守则,还起草了《宣言》及《告西北同胞书》。少战团团章规定, 唤起民众,一致抗日,少战团的宗旨是“爱护中华, 赶走强盗”,战斗口号是“火线就是战场,战地就是课堂”。少战团团员必须遵守团的纪律,做到“三要““三不做”“三不怕“。“三要“:一要服从组织决定,二要保守组织秘密,三要忠心耿耿为抗战、为战地服务。“三不做“:一不做亡国奴,二不做汉奸,三不做(日军)顺民。“三不怕“:一不怕苦,二不怕难,三不怕牺牲。

少战团成立后,随着全国抗日形势的发展, 活动逐渐公开,杨文海、薛云亭等教师计划带领少战团员去抗日前线战地宣传慰问,但是这必须得到宁夏省政府的批准。为此,杨文海、薛云亭等教师多次带领少战团团员到马鸿逵公馆请愿,要求赴前线为抗日将士服务。直到1938年1月省政府正式批准,但将“西北少年抗日战地服务团”改名为“宁夏少年战地服务团”,只准在宁夏境内活动。

少战团开展抗日宣传的主要形式是办街头壁报和利用集市在街头向群众进行讲演。1938年3 月,少战团组织宣传队,由杨文海、涂春林等教师带领,赴平罗、贺兰、宁朔等7县进行了3个月的抗日救亡宣传。7月,又由实验小学校长高立天、教师薛云亭带队,联合宁夏中学宣传队赴平罗、贺兰、石嘴山等地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在几个月的宣传中,少战团员们一路渡黄河,爬沙窝,顶酷暑,走遍全省各主要城镇,大大激发了全省民众的抗日热情。少战团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大大推动了全省各地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各地以学校为阵地,也纷纷建立了抗日救亡团体。1938年7月,宁夏省党部下令“划一”全省救亡组织,取缔少战团,教师杨文海、少数少战团员被迫离开宁夏省城,赴延安参加革命,少战团遂解体。

少战团诞生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时期,在中共宁夏工委的领导下,从银北到银南,从城市到农村,广泛、深入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深入人心,大大激发了广大青年学生的抗日救亡热情,为中共地下党组织培养和输送了一批骨干,在银川乃至宁夏抗日救亡运动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笔。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革命火种在银川青年学生心中延续,大批进步青年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战洪流,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写道:“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李大钊号召青年“人人奋青春之元气,发新中华青春中应发之曙光”。青年一代有理想、在历史上,正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奋斗,才有了今天的新时代。 今天,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也肩负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时代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青年肩负重任。 (据银川党史网)

--> 2023-05-15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59447.html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银川地区的青年学生运动(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