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自治区级非遗项目马氏手掌画传承人马俊虎:

指掌丹青绘山河 岁月沉淀艺无涯

▶马俊虎指导初学者体验马氏手掌画。

马俊虎手掌画作《百年祥霭》。

本报记者 束 蓉 文/图

青山峻岭于雾中时隐时现,葱翠松柏与险峻石峰间列其中,远方,一轮红日磅礴而出……随着指掌的起承转合,一幅布陈精妙的画作已然呈现在眼前。

创作这幅精美手掌画的人正是马俊虎,他以手掌或指尖为笔,蘸墨或水彩在纸上翻转、点涂、按压,即可绘出山水、人物。现年56岁的马俊虎是自治区级非遗传承项目马氏手掌画的第四代传承人,他扎根乡村,用掌中画绘出新时代新乡村的美景和未来。

四代传承 高超画技耀门楣

手掌画又名指头画,顾名思义,是以画家的手指及肘臂代替传统工具中的毛笔蘸墨作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特殊的画法,别具技巧和趣味。该项技艺始于唐代,到了近代,这一项技艺几乎濒临失传。如今,在手掌画非遗传承人的努力下,这项画技再次焕发生机。

走进位于银川市贺兰县南梁台子铁东村马俊虎的画室,他临窗铺好宣纸,开始创作新的手掌画。一边作画,他的话匣子也随之打开:“墙上挂的这些山水画,都是我用手掌画成的。”十几平方米的画室内,悬挂着《高山流水》《和谐家园》《贺兰春色》等10余幅作品,均呈现出传统山水画的意境,或清隽淡雅、或大气磅礴。马俊虎介绍,约在公元1875年(清末时期),甘肃临夏农民马河州首创以手掌、手指和胳膊的作画方式,绘出美丽的山水画,令乡人赞不绝口,这种独特的绘画方式一传就是四代人,至今已历140余年。

1967年,马俊虎出生于固原市西吉县新营乡黑城河村,他从小深受父亲影响,也开始学习作画。“上小学时家里经济情况不好,连纸都没有,更别说画笔、颜料了,我们就拿根小棍在地上画。”就这样,他用小木棍开始在地上写写画画。一开始什么都画,想到什么就画什么。父亲是他们兄弟几人的启蒙老师,直到今天,他还记得哥哥笔下的连环画上,一个个解放军战士形象威武霸气。“父亲教会了我们很多,除了作画的技巧,更多的是做人。”马俊虎说,作画和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一味投机取巧,作出来的画就会少了灵气和意韵。

1999年,马俊虎全家从大山深处迁至贺兰县南梁台子铁东村,他在家开设了俊虎画室,潜心于马氏手掌画的创新发展工作。有了名气后,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乔迁之喜,村民们都会以手掌画作为道贺礼。“乡亲盖了新房子,我们就作画一幅送给人家,增加邻里情谊。”马俊虎说。

用心传习 创新祖辈手艺增新彩

案几上,一碗水、一方墨,手掌蘸墨,以手为笔,或疾或缓、或刚或柔……

“在纸上比好位置,先用手臂画出纹理层次,再用手掌渲染出明暗虚实,最后通过手指的点涂、指甲的勾勒,一幅山水画就画成了。”马俊虎说,马氏手掌画除了有以手掌作画的新奇性,更兼具写实与意象并存的观赏性。手掌画里面技巧也很多,作画时,先要用手掌蘸墨勾勒出画作轮廓,随后再用手指蘸上不同颜料详细勾勒涂抹染色。“这和毛笔作画不一样,和毛笔画相比,手掌画更显粗犷。”马俊虎说,以色彩来说,毛笔作画比较容易掌控,十种颜色可以用十种毛笔,而手掌画只能用一只手,所以在细节用色深浅上就需要经过多年的练习。马俊虎指着客厅墙上挂的画作《富水长流》笑言,这幅画他创作了很久,主要就是在细节上不断推敲。比如勾画临山而建的房屋、小桥流水时,要充分用掌心、肘部着墨来体现自然之美,而松树的针叶、大雁等细微之处,则需用指甲蘸墨精细勾勒。

马氏手掌画素材多取自于祖国的大好河山。如长江黄河流域的美丽自然风貌、宁夏六盘山、泾源凉殿峡等多处景点的俊秀自然风貌和壮美山河景观,均化为马俊虎手掌创作出的山水画。“其画艺考究,出画高洁幽雅、观之浸入肺腑,画面引人入胜,如同身临其境。”多位手掌画爱好者评价道。马俊虎的作品受到宁、甘、陕等省(区)多名爱好者的青睐。这项老手艺还得到了贺兰县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的认可。“祖辈传承下来,到咱们这一辈得到更多人的支持,我感到很高兴,也相信会有更多人了解手掌画的魅力。”马俊虎说。

近年来,马俊虎经常是在农忙之余挤出时间练习指掌画。作为第四代传承人,不仅要继承下去,还要发扬光大。为此,马俊虎在其家族画风画艺基础上,进一步吸取其他画派的优点,提升“马氏手掌画”的艺术品级,使其达到美而不俗、深而不涩的境界。“除了在硬纸上作画,我还也尝试用宣纸,因为宣纸更能够表现山水的明暗、虚实。”马俊虎说。

马俊虎希望通过更广泛的合作和创新让手掌画和时代结合得更紧密。能多参加一些非遗文化展示活动,进旅游景点,进校园,让更多人感受到手掌画的魅力,推动老手艺在更大的舞台上发光发彩。

--> 2023-05-08 自治区级非遗项目马氏手掌画传承人马俊虎: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59024.html 1 指掌丹青绘山河 岁月沉淀艺无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