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 鸣 文/图
灵武市政协委员、灵武市恒业有色金属冶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涛,一直以来都被周围人评价是一个敢闯敢拼、不断自我突破的年轻人,他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以锐意进取的精神影响着身边的同事。
敢于接受挑战 重塑人生价值
马涛出生于1990年,2013年大学毕业后返乡就业。在银行任职6年后,他突然辞去工作,到灵武市恒业有色金属冶炼公司管理生产车间工作。由于缺乏专业背景和从业经验,对他来说,这种转变并非易事,他需要从零开始,对专业知识和产品知识进行学习。
在初学过程中,马涛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车间里研究机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生产工艺。日复一日,通过和技术工人的沟通,他了解了每一道工序运行后,便上手实践,发现问题再次向师傅们请教,回家后还查阅相关资料,为了学深悟透,还订阅相关学术期刊。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不到半年时间里,马涛就掌握了所有车间的机器设备和工艺。
“以前从没穿过破衣服,在那段时间,衣服裤子鞋子磨破了都成了习以为常的事。”马涛回忆起最初的实践,云淡风轻地笑了。“马经理对每一条生产线所有产品数据都相当清楚。”该公司总工程师李海生说,马涛很早就到公司,而且经常加班,时时掌握每个车间的生产情况。
经过3年的时间,他熟悉公司所主营的废铅酸蓄电池回收、拆解和再利用业务,现在他不仅成为公司的技术带头人,参与20多项专利的发明,还成为分管生产和供销的副总经理。“目前,我们公司各项专利有20余项。从2022年开始,还获得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两项荣誉。”马涛说。
集合团队力量力创一流企业
“在公司这几年中,遇到最困难的事,就是搞研发的那个阶段。”马涛指着车间的一条生产线介绍,“你看,我们公司主要生产项目都在这个车间,我们生产的项目名称是‘年产6万吨再生铅合金综合利用’和‘年产1万吨水硫酸锌综合利用’项目”,而这两个项目从研发到投产,用了我们20多个研发人员3年时间。”
从项目具备雏形起,不断试验,记录数据、资料,再经过小试、中试、大试……到申请专利,这个过程是马涛记忆中最引以为傲,也是最困难的阶段。“利用废硫酸生产硫酸锌,我们把这种工艺研发出来,尽管困难重重,却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减少污染,产生了社会和经济效益。在我们的同行业引起了轰动,很多外省的同行来我们这里参观、学习我们的工艺。这项工艺为我们企业每年创造的净利润不低于800万元。”马涛说,当时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在废硫酸净化的环节和余热利用环节,经过1个月的反复实验才最终破解难题,那段时间很少回家,他和研发人员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试验室。
在研发成功后,进入投产阶段,马涛又带领公司员工打造生产线,经过1年多不断改良,形成了集8条收集设施、6套电瓶拆解设备、3台12吨熔炼短窑、1台富氧侧吹还原炉、1条铅膏脱硫及硫酸锌(钠)生产设线、1套球磨磁辊选铁设备生产线等为主的生产系统,并配备环保设施在线监测系统。随着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和技术上的不断突破,马涛带领着一批和他一样的年轻职工成长起来,7人取得了中高级职称、3人取得了环保工程管理师资格证、1人取得了有色金属冶炼工程师证书。“这些成绩并不是终点,我们在工艺方面还要继续加大科研力度和投入,为企业减少成本,在产品的精细化上下功夫,早日能实现企业的全产业链的闭合循环。”马涛说,“老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很快可以成为西北地区环保达标、综合利用水平最高的合金铅及有价金属综合回收的生产基地,并将逐步建设成为西北地区技术先进、规模领先的再生合金铅生产企业。”
在事业上取得进步的背后,离不开家庭的支持。“我最愧疚的就是我妻子和孩子,因为工作,我对他们的关心远远不够,尤其孩子上学后每天都是妻子接送,她都毫无怨言。”马涛说,但是相信随着企业渐渐发展平稳,一切都会越来越顺利。他对于现在的工作,就是希望企业能做大做强,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当地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并在提升自身技术的同时,将所学知识技术传授给身边的青年,以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感染带动更多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