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嵩
预旺,曾经在宁夏的历史上绚耀一时,留下了足以令后人频频回眸的光灿一页。而处在现实中的预旺,如今只是属于宁夏同心东南部的一个普通乡镇,似乎波澜不惊,唯有默默在历史的文明演进中负重前行。清初江苏无锡人顾祖禹所撰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八固原州记载:“豫望城在州东二百里。宋时与西夏分界处也。弘治十七年,总制秦纮言:固原迤北,地名豫望城。骒子川、狮子川、石峡口及宁夏之韦州,延袤千里,可垦田土,无虑数十万顷,请筑屯堡、议耕种。”这里所说的“豫望”就是预旺。由此可知,预旺早在宋时就是宋与西夏的分界地。元代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朝廷赐封安西王阿剌忒纳失里为豫王,在此筑城,由此得名豫王城。至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设立平虏守御千户所。《嘉靖固原州志》载:“平虏古有是城,莫考所创。相传为豫王城。”到了清顺治年间,出于“集市繁华买卖兴旺”之意,人们才将旧名“豫王城”改为“预旺城”。宋至明的数百年间,预旺一直处于战争的前沿,尤其到了明代,更是防御北方蒙古部落侵袭内地的首要之地,“防秋”任务十分繁重,历任驻节固原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的统制十分重视预旺城的防务,扩建城池,高筑城墙,使预旺城名重一方。正因为如此,一些历史人物频繁出入预旺,在留下了他们匆忙足迹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诗的“记录”。明嘉靖七年(1528年),山西太原人王琼以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王琼在镇守三边期间,向西屡败吐鲁番,收复哈密;面北重创蒙古骑兵内犯,使宁夏、山西、陕西诸边得以安全。王琼是明中期名臣,他守边三年,殚精竭虑,屡建奇功,后卒于固原任所,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嘉靖己丑(1529年)夏五月写有一首《过预望城》的诗:
原州直北荒凉地,灵武台西预望城。
路入葫芦细腰峡,苑开草莽苦泉营。
转输人困频增戍,寇掠胡轻散漫兵。
我独征师三万骑,扬威塞上虏尘清。
这首诗选自《嘉靖固原州志》,《万历固原州志》《宣统固原州志》《民国固原县志》等均有收录。此诗记录了王琼领兵由固原南来经过预旺城的情景。明嘉靖时,一次蒙古鞑靼部俺答汗侵入宁夏灵州附近,意图劫掠内地,王琼统领精兵三万,巡行塞上,俺答知道消息后,不敢应战,慌忙撤走。此诗即记述了这一事件。诗描写了作者一路北上所见到的荒凉景象,也道出了常年奔波、随时要防备敌人来犯的困顿之况。且不论地远荒僻,行军困难,关键是此次出师告捷,“扬威塞上”,荡清了虏尘,胜利的喜悦更是溢于言表。从诗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一些当时宁夏地区边患危机、保守防御等方面的情况。王琼之后,浙江兰溪人唐龙,以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制陕西三边军务。唐龙出任总督后,至花马池,振扬威武,累成大捷。他也有一首涉及预旺的诗作《豫望城次晋溪翁韵》:
疏茅砦结千人戍,苦水沙环三里城。
雪暗犬羊归旧穴,云明骠骑出新营。
高深沟垒重门险,呼吸风雷六月兵。
青草塞前农耜举,黄榆道上凯音清。
这首诗选自《嘉靖固原州志》,是唐龙步前任陕西三边总督王琼(王琼号晋溪)的《过豫望城》诗韵而作的。全诗对预旺城的防务形势进行了详细描写,显得低沉压抑,但也说明了戍守边城的艰难不易和连年战争的残酷无情。在王琼、唐龙担任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七十余年之后,又一位文武兼备的人物出任此职,他就是山东即墨人黄嘉善,在此之前他担任宁夏巡抚。抚宁十年,休养生息,烽火不惊,功著边陲。他升任三边总督后,积极组织军队屯田自养,激励边民发展生产,依靠自给自足富民强兵。主张开放边境市场,促使汉、蒙民族贸易,从而有效稳固了边境防务。黄嘉善也是一位诗人,他写有一首《防秋过预旺城》的五律:
边程催客骑,晓起揽征衣。
野径随山转,红尘傍马飞。
天连云树边,霜冷暮庭微。
极目南归雁,双劳忆故扉。
这首诗选自《平远县志》艺文卷。这里有必要简单梳理一下平远县的脉络。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六月,在下马关(今同心县下马关镇)设立平远县,隶属甘肃省固原州。至民国三年(1914年),平远县改称镇戎县,隶属甘肃省朔方道,同年六月后为甘肃省宁夏道管辖。民国十七年(1928年)三月,镇戎县改为豫旺县,全称为甘肃省宁夏行政区豫旺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十月,国民党政府决定设立宁夏省,豫旺县为宁夏省管辖,县治仍设在下马关。1938年,豫旺县改称同心县,县址搬迁至同心老城“半角(个)城”,即今天的同心县城关镇所在。这期间以预旺作为县名近十年时间,可见预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平远县初建,首任知县是湖北蕲水(今浠水)人陈日新,他很重视文化,亲自采辑资料撰写了同心历史上第一部地方志书《平远县志》,正是这部志书载录了黄嘉善的五律《防秋过预旺城》。明代的防秋,就是到了每年秋高马肥、田野收获之季,蒙古部落就会南下侵扰劫掠,明的边境一带便会对此发出预警,调兵防守,加强防务。《防秋过预旺城》写的即是这一背景。防秋事急,晨披征衣;一路翻山越岭,马蹄荡起飞尘;霜冷云寒,鸣雁南飞,思乡之情不由得涌上心头。整个诗还是比较苍凉、凄冷的,道出了行军的急切、防秋的刻不容缓以及路途所见景象的荒茫,戍边的艰辛尽在诗中,这一点与王琼、唐龙的诗作有共同之处。但从岁月的长河来看,明代前后三任总督为预旺留诗,足见预旺当时在军事上的地位之重要。
预旺的历史是辉煌的,当年塞北通往长安的汉唐古道由此穿越而过,北达宁灵(银川、灵武),南抵平固(平凉、固原),东接环庆(环县、庆阳),西连海同(海原、同心)的多条通道亦交汇于此。交通的便利,使商贾一时云集,街市繁盛。预旺城中建有钟鼓楼、大佛寺、玉皇阁、城隍庙等,“豫王”遗风,边塞要地更是凸显壮观。所以说地理位置的重要势必决定它的历史地位的重要。1936年5月红军西征,6月间彭德怀进驻预旺城,这里便成了红军西征的指挥中心,在城隍庙的司令部中,彭德怀会见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斯诺的笔下记载了预旺、记载了这段金戈铁马的精彩历史,把预旺又一次推上了历史的前沿,令人再次侧目而视。预旺是幸运的,在泱泱中华的历史版图上毕竟是一颗曾经耀眼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