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嵩
说到中卫,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现在宁夏五个地级市之一的中卫市。黄河从遥远的三江源一路奔来,出青海、过四川、经甘肃,进入宁夏的第一站就是中卫。黄河冲击形成的宁卫平原是一块富庶美丽的黄土地,春种秋收,这里生长的稻谷优质、瓜果甜美,正是得益于黄河乳汁的滋润,成就了中卫“鱼米之乡”的美誉。中卫是一座整洁、漂亮的现代化城市,她坐落于宁夏中部,黄河前套,曾经在历史上以军事组织的名称绚烂一时。西夏时期置寨,名曰应吉里寨(今中卫城关)。元代时升寨为州,称应理州,明初被废,州城一直闲置。《宁夏旧志图录》载:“明永乐元年(1403年)置宁夏中卫,‘中卫’之名始此。”《宁夏百科全书》在“宁夏镇”条目下说得更清楚:“明洪武九年(1376年)宁夏开创军卫。”设置“宁夏卫、宁夏前卫,宁夏后卫,宁夏中卫和宁夏左屯、右屯、中屯三个屯卫。”主要是防御“残元”势力的内犯。由此可以看出,中卫这一名称是由军事建制演化而来的。到了清代,随着边塞安定,宁夏军事地位随之下降。雍正二年(1724年)裁卫置县,中卫这一称谓得以保留下来,沿至今日。有明一朝,边患严重,中卫是驻军的地方,担负着九边重镇之一宁夏镇西部防御的重要任务,军事防务始终是第一。所以留存下来的诗作不是很多,今天能够见到的作品大多包含有军事色彩,但也使我们从中能够管窥到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文化的一些情况。如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至1487年),时任陕西提学副使的戴珊因公干在中卫与驻军参将陈辉相遇,两人应该是旧相识,为此,戴珊写下了一首《中卫遇陈参戍辉》的诗作:
黄河一曲渡秋晴,稻陇花畦水绕城。
珍重故人新节钺,尧天舜日虏尘清。
这首诗出自《弘治宁夏新志》,《嘉靖宁夏新志》亦收录此诗,题作《遇参将陈光》。黄河绕流,秋日晴光;稻谷熟稔,花草散香。数百年前的中卫生态环境已经足显美好。诗人把中卫城优美的外部境况用诗的语言描述出来,给人一种田园般悠然安闲的感觉,完全不像是一个军事组织的所在。然后笔锋一转,对作为老朋友的参军陈辉给予赞美,希望他在朝廷的重用下,能够为边防安全荡涤虏尘,营造尧天舜日的太平盛世以建功立业。诗意清朗,层次分明,既有对美好景色的描绘,又有对友人的寄寓,两相映衬,铺陈递进,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再如杨守礼的五律《入中卫》:
春晓巡中卫,山川别是天。
鸟从花外啭,鱼自水中鲜。
不减长安道,惟多胡虏烟。
何时清远塞,同乐太平年。
这首诗选自《嘉靖宁夏新志》,诗题一作《巡中卫》。杨守礼是山西蒲(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嘉靖十八年(1539年)秋任宁夏巡抚。他在任内,整肃边防,锐意经略,尽心边务,增筑关堡,储粮均赋,兴利除弊,并志在恢复北路镇远关、黑山营重要防务。嘉靖十九年(1540年)年冬,以功升右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三边总督)。在明代历任宁夏地方大员中,他深受宁夏当地老百姓的赞扬和拥护,在封建社会实属难得。尤其是他修筑赤木口关墙(今三关口),绝敌百年通道,可谓是“利益于宁夏之大者无逾于此”。他还主持纂修了《嘉靖宁夏新志》,为宁夏地方志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入中卫》一诗从内容来看应是他在初春时节巡视中卫军事防务时所作,“春晓巡中卫”即点名了主题。紧接着他对中卫的环境进行了赞美:山川别是一番天地,鸟语花香,水美鱼鲜,这该是一处多么美好的地方啊。但是现在如同行走在战火弥漫的古长安道上一样,这里也是不减虏尘狼烟;不知道什么时候边塞能够安定下来,以享太平之年。诗人在诗中对太平社会寄寓了期许,使中卫这样的鱼米之乡不再受到战争的侵扰,永葆山清水秀与和平安详。以上两首诗虽然带有战争色彩,而更重要的是歌咏了富庶美丽的宁卫平原,如果排除战争的因素,当时中卫应是人们向往的理想之地。
历史上与中卫相关的诗歌留存下来的还有吟咏中卫十二景的作品,皆是清代诗人的题咏,人文内涵比较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卫到了清代以后边患消除,经济发展,城市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从中选取两首作品,以窥其貌。罗元琦的《星渠柳翠》:
垂杨垂柳倚平潴,拂水拖烟翠浥裾。
梅雨乍添新涨满,踏青人上七星渠。
这首诗选自《乾隆中卫县志》,作者罗元琦,清云南石屏人,乾隆举人,曾任陇西知县,著有《兰陔堂诗集》。星渠,即流经于今卫宁平原上的干渠七星渠,古老的七星渠开凿于西汉时期。明《宣德宁夏志》记载:七星渠口原在泉眼山下,相传此地有泉七眼,形若列星,因此得名。现该渠全长88千米,灌溉中卫、中宁及周边农林场的耕地40余万亩。渠的两岸栽植杨柳树,从新宁安堡(今中宁县新堡镇)到白马(今中宁县白马乡),几十里相连不断,每年春夏之交,七星渠满渠春水,雨后新涨;两岸柳树,千株挂绿;翠色涵波,水光交映,景致极佳。诗人正是描写的这一景象,有如涂彩的画图,引人入胜。
孙良贵的《官桥新水》:
鸣沙启宇逼西戎,浩浩车书万里同。
水近银川堪鼓楫,桥如京洛好乘骢。
观澜顿涤烦嚣尽,祈谷频闻八蜡通。
一自浩波盈玉塞,年年钟鼓宴新宫。
这首诗选自《乾隆宁夏府志》,作者孙良贵,清湖南长沙人,曾任安化(甘肃庆阳)知县。官桥新水,《中卫各景考》云:“渠流至近城三里许,为官渠桥。”清代在官渠桥旁建有河渠龙神庙,于每年立夏举行迎水之祭。这首诗记述了清代人们在立夏时节开闸放水,祭祀龙神的情况。新水出闸,顿起波澜,一切烦嚣与嘈杂皆被淹没。放水之日,也是人们期盼农业丰收之时。诗人也发出了“一自浩波盈玉塞,年年钟鼓宴新宫。”的感喟。只要有黄河之水年年浇灌卫宁平原(玉塞),粮食丰收了,就会钟鼓齐鸣来祭祀龙王(新宫)。诗作既反映了清代水利灌溉的情况,也记录了当时人们祭典龙神的情形,对我们了解清代社会民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卫在古代“东据大河,西据沙山”,是“边陲之要路也”。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卫撤地设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现被誉为“沙漠水城、花儿杞乡”,已成为全域旅游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如果前代诗人能够感知,穿越来到现在,一定会被一个现代化的中卫惊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