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束 蓉 马 军 文/图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唐代诗人王维道出了丹青妙笔之神韵。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内画鼻烟壶)传承人艾福多不仅绘得一手好丹青,还专门在长度不足10厘米的小鼻烟壶内反向作画,精妙技艺令人啧啧称赞。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银川市西夏区的镇北堡西部影城艾福多工作室,探访这一传承了200年的非遗技艺。
方寸空间可绘万物
走进艾福多工作室,环顾四周皆有精美小巧的鼻烟壶。这些鼻烟壶材质透明,虽长度均不足10厘米,但内里绘着花鸟鱼虫、亭台楼阁、山水人物和名人诗句,内容丰富、画面精美,令人大开眼界。
艾福多自幼酷爱美术,师从冀派著名内画艺术家王和尚学习内画技艺。在王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他勤奋习画,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尤擅长水墨山水画。在内画艺术方面他喜欢突破创新,既忠实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又不断努力创新。他的代表作“渔樵耕读”“竹报平安”“富贵吉祥”“荷韵”“马到成功”等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多次获奖。
“内画鼻烟壶是中国特色传统手工艺,起源于清乾隆至嘉庆年间。相传乾隆末年,有位嗜好鼻烟的地方小官吏进京办事,由于鼻烟用完后无钱购买,只得用烟匙去掏粘在壶内壁上的鼻烟,结果在内壁上划了许多道痕迹。他从中得到启发,便用一根弯钩的竹签蘸上墨伸入透明的壶内壁上作画,这便是内画壶由来的传说。”艾福多告诉记者。
“这些都是我一笔一画画出来的。”内画是鼻烟壶制作工艺的一种技法,以特制的变形细笔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质的鼻烟壶胚内,手绘出细致入微的图画。说话间,年过6旬的艾福多戴上眼镜,一手拿起一个空白的鼻烟壶,一手轻拈一支类似竹签般粗细的画笔开始认真画起来。与普通绘画最大的不同是,内画鼻烟壶技艺是将画笔伸进小巧的容器中反向作画,整幅作品皆要靠绘者深厚的功力和反向布局构思,才能呈现出好看精美的画面。一点一捺,艾福多轻车熟路,不一会儿原来空白的鼻烟壶就呈现出了月亮门的水墨画意境,令人叹服。
传统技艺扎根塞上发展
“12岁时一个人背上行囊,到河北的远房亲戚家学习这门手艺,为了学好这门手艺可把苦受了。”艾福多说,要想学好这门手艺,至少要七八年的时间,刚开始学时,还要在手腕上绑上小石头锻炼腕力,这样以后画画时,可以做到手下稳如泰山。为什么别人用的为竹钩,而他直接用画笔?艾福多为我们解开了困惑:“在北京这些地方,内画鼻烟壶的匠人们通常要先用竹钩笔描线打底,而我直接可以用画笔反向绘画,给大家看到的却是一幅角度正常的画。内画鼻烟壶最讲究的是‘反向思维’,因为需要反向作画,笔头要探入壶口中,画笔都是我自己改良过的,所以他使用的画笔有一点“特殊”,笔头的软毛和笔杆几乎呈直角,类似一把小小的长柄镰刀。”艾福多说,在鼻烟壶里边作画,要画正常图画“镜像”之后的画面,这就相当于反着看正常画面,刚开始很别扭,但慢慢地练习多了就好了。艾福多用这一手绝招将大千世界统统绘进了小小的鼻烟壶中。
2009年,艾福多从辽宁来到宁夏,将内画鼻烟壶手艺带到镇北堡西部影城。多年来,他扎根塞上收徒开课,让更多人了解到内画鼻烟壶这项传统技艺。用来作画的鼻烟壶材质多样,内壁要精细打磨,务求光滑挂住颜色。进行绘画创作时,匠人不仅要根据壶壁的具体形状进行设计,还要事前在大脑中构建一个镜像画面。由于反向绘画比较耗时,所以艾福多上了年龄后,一天基本绘五六个鼻烟壶,遇到游客多的时候,他就和徒弟一起上阵给大家展示内画技艺。
如今,艾福多将更多时间用在进社区、景区、校园,他还担任银川市金凤区“非遗技艺传承”培训项目教师职务。“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门手艺,带着我画的鼻烟壶离开,感到特别满足。”艾福多说,希望内画鼻烟壶能让更多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手艺制品。
经过多年发展,镇北堡西部影城被国务院和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性开发综合实验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验基地”,艾福多也希望他的内画鼻烟壶能助力宁夏非遗产业发展,向外界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