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振星
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助跑乡村振兴
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命脉,让土地“生金”,让农民依靠土地增收,乡村振兴才有更可靠的依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住宁全国政协委员们立足宁夏发展,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宁夏打造西部种业基地等方面共谋发展之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宁夏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种业发展工作,把种业振兴作为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抓手,把打造西部种业基地作为推进种业振兴的重要举措,加快推动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宁夏日照充足,无霜期长,灌溉条件便利,是全国优质粳稻产区、西北春小麦优势产区、黄金玉米产业带、优质乳制品和牛羊肉生产基地、冷凉蔬菜优势生产区,生产的种子带菌量小、籽粒饱满、千粒重较高、品质优。”王春秀委员说,宁夏第三次普查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859份、畜禽遗传资源48个、水产物种35个,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样本1.2万份,首次发现蓝秃子小麦、火玉米等古老地方品种资源,滩羊、中卫山羊、静原鸡、西吉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
王春秀委员在“关于支持宁夏打造西部种业基地的提案”中指出,宁夏种质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仍停留在表型阶段,部分地方特色种质资源急剧减少,收集保存和开发利用工作不全面。
王春秀委员建议,将宁夏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纳入国家中期库建设,共同加强种质资源保护。支持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持续巩固滩羊、泾源鸡等国家种质资源保种场能力,创建肉牛、滩羊国家核心育种场。支持建设野生植物原生境生态保护区,加大对重点、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力度,维护宁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充分发挥国家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作用,强化省部协同攻关,支持宁夏开展特色优势种业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将宁夏奶牛、瓜菜等纳入国家育种联合攻关总体规划布局,实施生物育种项目,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持续支持宁夏已建设的国家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支持贺兰县(小麦)、灵武市(水稻)创建国家制种大县,为西北春麦区和粳稻区提供优质种源。
王春秀委员在调研时发现,宁夏基地建设水平不高。良种繁育基地规模较小,基础设施薄弱,制种装备和技术应用水平较低,与现代化种业基地标准还有一定差距。她建议,持续支持宁夏已建设的国家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支持贺兰县(小麦)、灵武市(水稻)创建国家制种大县,为西北春麦区和粳稻区提供优质种源。支持中国(宁夏)良种牛繁育中心建设,开展畜禽新品种生产性能测定评价和遗传评估,打造立足宁夏、辐射西北、走向全国的西部种业基地。
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乡村振兴赋能添翼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遵循农田必须是良田的理念,我区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广使用有机肥、农业机械化,优化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园、标准化生产基地,打响了固原黄牛、马铃薯、冷凉蔬菜等区域公共品牌,群众产业收入占比达到50%,产业带动劳动力就业比例达到50%以上。
农业是宁夏的优势产业,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九曲黄河金走廊”的美誉,是区域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截至2022年底,已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972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23万亩。宁夏还将新建高标准农田454万亩,改造提升已建高标准农田230万亩,新建高效节水农业190万亩,改造提升已建滴灌、喷灌工程85万亩。”住宁全国政协委员杨淑丽说,到2027年,全区高标准农田将接近1500万亩,实现永久基本农田全覆盖,高效节水农业将达710万亩,实现中南部地区全覆盖。在宁夏着力打造整省域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和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将对全国整省域建设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农业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杨淑丽委员在“关于支持宁夏打造整省域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和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的提案”中指出,按照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规定,高标准农田项目只能在耕地上实施,不能支持枸杞、葡萄等林果产业。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确定的枸杞、葡萄酒等特色产业,高效节水灌溉项目需求规模大,任务繁重,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中的节水措施,受政策限制,无法进行支持。
杨淑丽委员建议,支持宁夏在全国率先开展基本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普查及建立监测预警制度试点。每年进行抽查检测,对有机质含量下降一定值的,加大农家肥、有机肥、绿肥等投入,或科学安排休耕、粮草轮作等有利于改良土壤、提高地力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等耕作方式,情况严重时可采取必要的执法措施加收地力修复费。支持宁夏打造整省域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支持宁夏每年新增高效节水农业38万亩,推动宁夏北部地区节水挖潜、中部地区提质增效、南部地区开源扩面,推进高效农业“三个百万亩”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农艺节水,推广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自动化等技术。推进品种节水,选育推广一批节水抗旱作物品种,增强抗旱保产能力。推进工程节水,加强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