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 鸣
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需要。
“目前,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的实践活动一定程度上存在注重形式、忽视效果等问题。”石嘴山市平罗县职业教育中心老师张月平非常关注孩子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她发现,部分学校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的研学旅行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大规模春游、秋游,实践活动无法保证质量,缺乏实效。“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类、军事训练类、社会服务与技能训练类、农村社会实践类、科技文化活动类、志愿者服务类和研学旅行类等内容。但组织最多的仅是研学旅行,其他如农村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类的活动少之又少。”张月平说。希望全国两会上,委员们能够关注这一问题,围绕如何增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等问题积极建言。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建立社会实践活动随机抽检机制,对相关内容及形式进行有效监控。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年终考核,严格落实实践课程,杜绝占用社会实践课上其他主课,保证社会实践教育不虚不空,促使社会实践教育任务得到具体落实。
在谈到社会实践活动时,银川市第六中学老师赵文倩也有同样的看法。她希望能够加大劳动与实践课程任课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系统专业培训、邀请专家开展讲座、开展经验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赵文倩表示,应通过学校职业体验日、到父母单位见习、政府购买服务到社会相关机构体验等方式,深化职业生涯教育,为将来学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建立劳动与实践积分制度,比如在家干家务、在社会进行实践活动等,都计入学生的劳动与实践活动积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一项,督促社会、学校、家庭重视。